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国产西替利嗪片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昌枰  陈学明  潘巳奋 《中国药房》2001,12(10):611-612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西替利嗪片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的成年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国产组和进口组作对照研究。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相仿。各自给予国产和进口西替利嗪片10mg,qd ,po ,连续用6日为1个疗程。结果 :国产组总有效率为87 % ,进口组为90 % (P>0 05) ;不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为10 % ,进口组为17 % (P>0 05)。结论 :国产西替利嗪片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进口西替利嗪相似  相似文献   
2.
D-甲硫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甲硫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豚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及D-甲硫氨酸加庆大霉素联合用药组。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及耳蜗铺片技术,观察研究耳毒性及D-甲硫氨酸的保护作用。结果:联合用药组动物各频率阈移均比单独使用庆大霉素组显著降低,且耳蜗组织学检查显示其毛细胞缺失明显轻于庆大霉素组。结论:使用庆大霉素的同时联合应用D-甲硫氨酸可有效减少庆大霉素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粘液囊肿,临床上较为常见。继发感染,形成脓囊肿,破坏窦壁,经鼻底部,侵及对侧上颌窦,尚属罕见。现经治一例,报告如下。病例刘某,男38岁,右额部隆起发胀半年,近半月加重,遂来院门诊.经右鼻底外侧肿块穿刺,抽出黄色液体,涂片镜检见胆固醇结晶及多量嗜中性粒细胞。华氏位摄片,未见明显肿块影。拟诊“鼻前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鼻息肉的细胞学变化,探讨鼻息肉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及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观察42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状况,并进行计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鼻息肉中以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为主的有12例,占28.57%,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有30例,占71.43%,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很少,而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为主的鼻息肉,两者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似乎与肥大细胞及过敏反应无关,免疫功能紊乱在鼻息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甲硫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豚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及D-甲硫氨酸加庆大霉素联合用药组.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及耳蜗铺片技术,观察研究耳毒性及D-甲硫氨酸的保护作用.结果联合用药组动物各频率阈移均比单独使用庆大霉素组显著降低,且耳蜗组织学检查显示其毛细胞缺失明显轻于庆大霉素组.结论使用庆大霉素的同时联合应用D-甲硫氨酸可有效减少庆大霉素的耳毒性.  相似文献   
6.
卡那霉素致聋小鸡的听力恢复丁大连,潘巳奋Cruz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小鸡毛细胞在受损后可以再生。但是Henry在实验中发现这种毛细胞再生仅发生于幼龄鸡,而在成年鸡中不存在毛细胞再生现象。为了解这种听力恢复过程在毛细胞再生实验中是否有一定作用,我科观察了小...  相似文献   
7.
3种不同条件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频率特异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比较线性窗短纯音、加宽频带噪声掩蔽的线性窗短纯音及Blackman窗门控短纯音对听性脑干反应 (ABR)频率特异性的影响。方法 :16例听力正常成年人分别接受 3种不同条件短纯音诱发的ABR测试 ,记录各自在 1、2、4kHz不同声强下的ABR波V潜伏期。结果与结论 :① 4、2kHz各刺激声强及 1kHz 70dBnHL以下声强时 ,3种不同条件短纯音有着相同的频率特异性 ;在低频 (1kHz)高声强 (≥ 70dBnHL)时 ,线性窗短纯音因有频谱播散现象而需加用掩蔽噪声来改善频率特异性或需直接采用Blackman窗门控短纯音。②宽频带噪声掩蔽短纯音及Blackman窗门控短纯音在 1、2、4kHz各刺激强度下可获得相同的频率特异性反应 ,但宽频带噪声掩蔽短纯音诱发的反应振幅相对较小 ,因此Blackman窗短纯音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8.
鼻息肉的组织细胞学变化和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息肉的细胞学变化,探讨鼻息肉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及其苯胺蓝特殊染色法观察42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状况,并进行计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鼻息肉中以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为主的有12例,占28.575,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有30例,占71.43%,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息鼻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很少,而肥细胞数明显多于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为主的鼻息肉,两者间有非常差异(P<0.01)。结论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似乎与肥大细胞及过敏反应无关,免疫功能紊乱在鼻息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