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 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结论 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贵州省基层结防人员接受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的现状及需求,为合理制定结核病防治培训计划及提升培训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个县(市、区),对基层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6 28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省基层结防人员近3年结核病防治培训参加率为92.4%(5 808/6 284)。培训时间太短(33.8%)、培训缺乏针对性(22.0%)、培训方式单一(19.5%)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99.1%(6 226/6 284)的基层结防人员希望接受结核病防治培训,不同级别结防人员对培训讲师、培训频率、单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及培训形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435、709.107、2 225.144、192.876、233.205,P<0.01)。结论 贵州省基层结防人员培训参加率较高,但目前的培训效果不佳,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应结合各级结防人员工作特点,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针对性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贵州省结核病防治人员工作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治(简称结防)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分别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共抽取1 042名结防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州省结防人员工作满意度包括7个维度,总体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3.65±0.67),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4.02±0.56)、工作意愿(3.90±0.58)、单位管理(3.68±0.86)、工作环境(3.59±0.94)、领导行为(3.57±0.89)、晋升培训(3.54±0.91)、工作报酬(3.24±1.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β=3.461)、年龄(β((40~49岁))=-0.129)、每日工作时长(β((7~9h))=-0.291、β(≥11h)=-0.664)、月均收入(β((5 000~6 999元))=0.126、β(...  相似文献   
4.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反复潮红、红斑。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为此,组织部分专家在《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新版指南提出了分部位诊断标准,希望能进一步规范我国玫瑰痤疮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玫瑰痤疮患者阵发性潮红的临床特点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玫瑰痤疮患者728例,采用阵发性潮红国际标准化量表(FSQ)、持久性红斑医生评分量表(CEA)、患者自评量表(PS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收集资料,分析阵发性潮红的发作特点、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困扰度及其与持久性红斑评分的相关性等。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8例患者中,阵发性潮红最常出现的部位为颊部(682例,93.7%)及颧部(617例,84.8%);持续时间5 min至2 h的患者比例最高(484例,66.5%);317例(43.6%)受刺激后潮红发作,233例(32.0%)潮红每天发作且1天内多次发作。503例(69.1%)患者潮红的总体评分在中度以上;412例(56.6%)认为潮红可对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9例(8.1%)认为影响可达重度及以上;662例(90.9%)认为潮红对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04例(41.8%)认为影响程度在重度及以上。潮红总体评分和其对生活的困扰评分均与医生评价的持久性红斑严重程度(CEA评分)呈低度正相关(rs = 0.166、0.151,均P<0.05),与患者自评的红斑严重程度(PS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s = 0.518、0.500,均P<0.05)。结论 玫瑰痤疮患者的阵发性潮红具有典型的发作部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频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含活性钙离子及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的护肤品缓解面部皮肤敏感症状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筛选127例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入组,受试期间面部单用皮肤屏障修护霜2周,期间避免外用及口服药物,收集患者的临床照片及症状评分表,比较患者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2周的主观症状(干燥、灼热、瘙痒)和客观症状(脱屑、红斑)评分,并计算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与使用前相比,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使用皮肤屏障修护霜1周后,干燥、瘙痒、灼热、脱屑、红斑五大皮肤敏感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脱屑症状评分由(2.31±1.82)分减少为(0.83±1.09)分;红斑评分由(4.62±1.89)分减少至(3.01±1.81)分,主观症状干燥、瘙痒、灼热感的症状评分分别由(5.84±2.50)、(3.70±2.71)、(3.00±2.64)分减少为(3.67±2.16)、(2.05±2.24)、(1.50±2.11)分;持续使用2周后,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的评分继续降低至(0.55±0.93)、(2.13±1.83)、(2.67±2.16)、(1.52±2.01)、(0.93±1.70)分,与使用前、使用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缓解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的有效率加显效率在1周时分别为82.1%、66.9%、68.7%、72.2%、75.8%,2周时分别为90.6%、85.6%、87.8%、84.2%、83.9%。结论:皮肤屏障修护霜对缓解干燥、灼热、瘙痒、脱屑、红斑等多种面部皮肤敏感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黄光治疗急性肿胀期玫瑰痤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的30例急性肿胀期玫瑰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给予红黄光(1次/d,连续3 d)治疗,评估治疗3 d后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3 d后,患者皮肤潮红(2.37±1.10)及肿胀(1.30±0.75)评分均较治疗前(分别为2.80±0.99、1.93±0.74)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4.29,P<0.05);治疗有效率达70.00%;治疗者满意率达86.66%;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红黄光治疗对于缓解急性肿胀期玫瑰痤疮患者面部潮红肿胀疗效确切,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在小鼠皮肤衰老中的作用。方法:获取表 皮条件性K14-Cre介导的DNMT1基因敲除鼠(Mut组,n=4)及等月龄同窝正常小鼠(WT组,n=4),观察皮肤表型的变 化;HE染色检测皮肤组织学变化;Gomori醛复红染色检测两组小鼠真皮弹力纤维数目及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法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表皮短暂扩充细胞(transit amplifying cells,TAC)含 量;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氯去氧尿苷(chlorodeoxyuridine,CldU)标记的表皮中标记滞留细胞(label-retaining cells, LRC)的含量。结果:与等月龄的同窝WT组相比,Mut组皮肤出现过早衰老的症状;HE染色显示表皮增厚、真皮胶 原纤维减少等老化现象;真皮内弹力纤维断裂变形增多;表皮中TAC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LRC的数量明显减少 (P<0.05)。结论:与WT组相比,Mut组出现了皮肤早衰的表型,其机制可能是由于DNMT1敲除后表皮干细胞耗竭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的发病与饮酒、吸烟、性别及年龄的关系,为玫瑰痤疮的诊治及机制探讨提供一定 依据。方法:收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就诊并诊断为玫瑰痤疮的患者1 180 例,同时收集非玫瑰痤疮患者 1 008例作为对照,对两组玫瑰痤疮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两组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对玫瑰痤疮的发病无影响(P>0.05);抽烟、性 别、年龄对玫瑰痤疮发病有影响(P<0.05)。25~34 岁年龄段的玫瑰痤疮患者占比最高。结论:玫瑰痤疮的发病与饮酒 无关;而吸烟、性别和年龄对其发病率有影响,其中抽烟、女性为危险因素,玫瑰痤疮最多发年龄在25~3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