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对颈脊髓损伤患者合并呼吸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对28例(32例次)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道梗阻患者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灌洗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于治疗后呼吸困难均有明显改善,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回升,术后根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予以抗生素治疗,痰量明显减少,肺部感染控制满意。结论对颈脊髓损伤合并呼吸道梗阻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灌洗术,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应用,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安全、便捷,为解决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的呼吸道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因"腰骶部痛两年"于2010年1月11日入住本院脊柱外科.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小,左侧饱满,以腰5椎水平左侧为中心,可见直径约5 cm肿块,局部皮肤隆起,无红肿,质硬,活动度差,压痛,边界清.双下肢皮肤感觉及肌力、肌张力无明显异常.腰椎X线片显示:腰4、5左侧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形状不规则;约8.1 cm×6.4 cm大小,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图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总融合率和椎体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能对患者椎体功能进行改善,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在骨科,丁字鞋应用于各种需要患肢保持中立位的患者,以防足下垂、足内旋、足外旋等并发症的发生。但传统的"T"型丁字鞋稳定性较差,角度单一,鞋体与杆体成丁字形,两者固定不能相对运动,不利于患者侧卧。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任意调节角度的丁字鞋,通过转动调节板以适应病人任何角度的侧卧。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科将这种丁字鞋用于临床112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设计与应用1.1组成部件包括固定板一块,调节板一块,鞋体一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用臭氧行椎间盘造影方法诊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选取我科19例腰腿痛患者的24个MRI“黑盘”进行CT引导下用臭氧行椎间盘造影。采用椎间盘后外侧入路,即安全三角入路,或小关节内侧入路。 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后,注入臭氧作为对比剂。缓慢注入臭氧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及CT监视臭氧分布情况。结果:19例腰腿痛患者的24个MRI“黑盘”均完成CT引导下用臭氧行椎间盘造影,17例(89.47%)共22个(91.66%)“黑盘”造影时出现与平时一致性疼痛;1个(4.16%)出现非一致性疼痛,3个(12.50%)未出现疼痛。19例患者均未出现过敏表现。12例行臭氧治疗,采用Mac-Nab腰痛痛评价,分为有效、显效及无效,11例均显效(92.85%),无效1例(7.14%)。结论:CT引导下用臭氧行椎间盘造影方法是诊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碘剂过敏而又需行椎间盘造影明确诊断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因"双下肢无力,右下肢麻木21 h"于2009年12月18日入本院神经内科.患者自诉2009年12月18日因腹痛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时无腹泻及恶心呕吐症状,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继之出现右下肢麻木由下肢向腹部发展,右侧上腹部也出现麻木感,无发热及抽搐,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起病至入院未解大小便,门诊考虑"脊髓炎"收入本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7.
腰椎屈曲侧卧位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2002—05月开展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采用腰椎屈曲侧卧位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256例,现就其手术操作方法及特点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江海亮  林阳  潘剑成  张宗明 《广西医学》2010,32(5):632-632,F000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椎管浸润而以截瘫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少见,易误诊为常见椎管肿瘤。只着眼于局部,而忽略全身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措手不及。我科收治该病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嘧霉胺中有关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嘧霉胺中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GC-MS法对嘧霉胺的有关物质进行初步研究。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HP-5MS 0.25 mm×30 m×0.25 μm,载气:高纯氦气,进样日温度:250℃,流量:1 mL·min-1,柱温:60℃以20℃·min-1速率升温至160℃保持1 min,再以30℃·min-1速率升温至280℃保持3 min,质谱条件,70 eV,EI电离源,扫描质量数30-300 amu。结果:得到了样品总离子流图及各相应的质谱图,对其进行解析,初步鉴定出嘧霉胺中的主要有关物质为A、B、C、D、E、F。结论:为研究嘧霉胺中有关物质来源用药安全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对5例腰椎间盘炎患者进行CT引导下臭氧治疗。症状出现1~8个月,平均3个月。采用椎间盘后外侧入路,即安全三角入路,或小关节内侧入路。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后,缓慢注入臭氧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及CT监视臭氧分布情况,并注入治疗剂量的臭氧。结果 5例腰椎间盘患者均完成CT引导下用臭氧行治疗,采用Mac-Nab腰痛痛评价,5例均获显效。结论 CT引导下用臭氧行腰椎间盘炎的治疗是有效方法。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