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蝇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分子生物学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一种可以早期检测昆虫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方法 ,以利于抗药性的控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特异引物 ,对昆虫的钠离子通道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共检测敏感家蝇和溴氰菊酯抗性家蝇各 2 0只 ,在所有抗性家蝇的钠离子通道基因中均扩增出特定大小基因片段 ( 183bp) ,表明基因发生了抗性突变。而在所有敏感家蝇的钠通道基因中均未扩增出该基因片段 ,表明未发生基因突变。结论 PCR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昆虫拟除虫菊酯抗性的检测 ,为早期监测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提供了快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蟑螂的种群分布及构成变化,为合理灭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城区有蟑螂2科2属5种,其中,主要是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占98.48%~100%;德国小蠊在各种环境类型下,渐渐替代美洲大蠊,成为优势种群;在餐饮以及居民环境类型下,优势种群由美洲大蠊过渡到德国小蠊。结论自2006年起,广州市城区蟑螂优势种群已由美洲大蠊转为德国小蠊,且在各种环境类型下均占绝对优势,提示蟑螂防治重点及方法应随优势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通过胸腔接种方式人工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和胸腔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蚊虫的死亡率、产卵量、孵化率、子代发育情况,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两组蚊虫在死亡率、存活时间、产卵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方面的差异不显著。结论登革病毒感染能够增加白纹伊蚊的死亡率并降低蚊虫的产卵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根据气温、降雨等气象资料预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的方法。方法寻找气温、降雨量等气象参数与白纹伊蚊幼虫种群密度指数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推算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其准确性。结果根据月均气温及降水量推算的蚊虫密度值与实际监测数据十分接近。结论根据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从而为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情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方法从广州11个行政区及其登革热旧疫点捕获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经实验室培育羽化成成蚊),提取登革病毒RNA,One step SYBR Green I实时RT-PCR进行检测。结果2005—2007年从广州地区采集的493批白纹伊蚊(6255只)中,共检测出两份阳性结果,分别来自登革热疫点和旧疫点,经测序证实为登革I型.其余为阴性。最低感染率为0.32。结论本文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比率较低,可能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采样时间滞后以及广州登革热非连续性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了解广州市白云区不同片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分析成因,提出治理对策。方法 在广州市白云区各街镇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代后,采用幼虫浸渍法进行测定。结果 本区白纹伊蚊对5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LC50介于0.007~3.789 mg /L,抗性倍数介于2.66~18.12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最高,除东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中抗;其次为双硫磷,除西、北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中抗;抗性最弱的是残杀威,除南片区为低抗外,其它均为敏感;氯菊酯除西片区为中抗外,其它均为低抗;溴氰菊酯除北片区为中抗外,其它均为低抗。LC50分别为介于0.039~0.098,0.007~0.014,2.372~3.789,0.110~0.358,0.016~0.030 mg /L;抗性倍数分别为介于7.21~18.12,7.08~14.17,2.66~4.26,3.38~11.01,6.37~11.95。结论 白纹伊蚊抗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镇街消杀站及PCO公司的不规范用药,为延缓抗性产生,政府部门需做好药物配比、施药步速、消杀频次等方面的质量把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控制蚊虫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种常用杀虫剂,采用幼虫浸渍法对广州市3个中心城区(越秀、荔湾、天河)致倦库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广州市越秀、荔湾、天河区致倦库蚊除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外(R/S<2),对倍硫磷、氯菊酯、溴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3个城区的致倦库蚊对倍硫磷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77、1.84、1.16;对氯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8.25、10.80、8.35;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45.87、12.29、4.65。结论在广州市蚊虫防治中,应落实媒介综合治理策略,以防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近年来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广州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7-2019年每月在全市开展鼠、蟑螂、蚊及蝇监测,并对不同生境的病媒密度和季节消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总体鼠密度为2.42%,城镇居民区...  相似文献   
10.
气候因素用于白纹伊蚊密度预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根据气温、降雨等气象资料预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的方法。方法寻找气温、降雨量等气象参数与白纹伊蚊幼虫种群密度指数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推算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其准确性。结果根据月均气温及降水量推算的蚊虫密度值与实际监测数据十分接近。结论根据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从而为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