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单笼与群居饲养雌性食蟹猴生理指标的差异.方法 选取9只4~6岁雌性食蟹猴作为实验对象,前5个月单笼饲养,后5个月群居饲养.对体质量、体温、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阶段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食蟹猴单笼阶段的体质量显著低于群居阶段(P<0.05).血常规中,单笼阶段的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极显著高于群居阶段(P<0.01);单笼阶段的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极显著低于群居阶段(P<0.01);单笼阶段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显著低于群居阶段(P<0.05).血液生化中,单笼阶段的总胆红素(TBIL)极显著低于群居阶段(P<0.01);单笼阶段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群居阶段(P<0.05).单笼阶段的尿常规中的蛋白质阳性率高于群居阶段,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食蟹猴更适合群居饲养,如果长期单笼饲养,可能对其体质量及血液学和尿常规中某些指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取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肺、肝组织样品,HE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并提取肺和肝总RNA,对Lyz、RT1-Db1、Cd74、C1qa、Thra、Igf1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其在肝脏和肺脏的动态表达水平。结果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6-10天,肺部有大量出血点,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肺和肝组织内血管周围及管腔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至第20天逐渐恢复。从感染后第6天开始,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和肝内表达均明显上调,在第20天后逐渐恢复,C1qa基因在肺内表达上调,Thra基因在肺内表达下调,Igf1基因肝内表达下调。结论 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和比较东方田鼠洞庭湖种群(DTH)(长江亚种)和青铜峡种群(QTX)(指名亚种)的繁殖及生长特性。方法东方田鼠雌雄1:1长期同居法饲养繁殖,观察两种群东方田鼠的窝产仔数、胎间隔、初生体质量、离乳体质量等繁殖指标。两种群田鼠雌雄各选30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并用VonBertalanffy模型方程拟合其生长曲线。结果 DTH窝产仔数(4.70±1.15)只,胎间隔(30.78±10.21)d,出生体质量(4.09±0.13)g,离乳体质量(27.31±1.10)g;QTX窝产仔数(3.58±1.00)只,胎间隔(35.60±12.48)d,初生体质量(4.37±0.09)g,离乳体质量(28.22±0.46)g。从生长曲线可见,两种群东方田鼠的体质量性二型分化分别出现在14 d和28 d,雄性田鼠的体质量显著高于雌鼠。拟合结果显示,两种群田鼠雌性体质量生长曲线体质量拐点出现时间比雄性鼠早。结论 DTH田鼠繁殖能力较QTX高,两个种群田鼠雌雄鼠的体质量均有明显的性二型分化特征,雌体较雄体早熟。  相似文献   
4.
四种群东方田鼠线粒体DNA D-loo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地区东方田鼠线粒体DNA D-loop多态性.方法 对四个种群东方田鼠线粒体DNA(mt DNA)D-loop片段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用Clustal W软件进行比对,通过MEGA Version3.1软件构建基于平均遗传距离的NJ(neighbor-joining,邻接法)分子系统进化树,用Dnasp4.0分析所有序列的多态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以及进行Tajima's中性显著性检验.结果 四个种群34个东方田鼠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共发现19个单倍型,单倍型比例为55.88%,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34±0.024和0.04334±0.00285.以台湾田鼠(Microtus kikuchii)线粒体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AF348082)为对照,共检测到核苷酸变异位点172个,约占核苷酸总教的18.66%.由分子系统进化树可发现所有34只东方田鼠分为两大类,小体型黑龙江东方田鼠为一类,其他三个种群东方田鼠为另外一类,在这一类别中,又有两个分支,其中所有宁夏种群鼠及3只大体型黑龙江种群鼠为一个分支,所有洞庭湖种群鼠和其他5只大体型黑龙江种群鼠为另一个分支.结论 我国东方田鼠在mt DNA D-loop片段存在种内遗传多态性,种群内和种群间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并且黑龙江小体型种群东方田鼠表现出与其他三种群东方田鼠更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东方田鼠和野外捕捉东方田鼠肝脏的基因表达差异,寻找可能参与肝脏病变的关键基因.方法 以实验室条件饲养的东方田鼠和野外捕捉东方田鼠为研究对象,分别抽提RNA,逆转录成cDNA,体外转录为cRNA并进行片段化;利用表达谱芯片分别进行杂交,扫描后筛选差异基因,并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对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进一步测定,验证芯片数据的结果.结果 实验室饲养东方田鼠肝组织与野外捕捉东方田鼠相比,共有99个基因和41个EST差异表达.其中参与机体代谢的基因占主导,约占35.4%;其次为参与信号通路的基因,约占24.2%;参与细胞周期和免疫的基因分别占6.1%和3.0%.结论 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初步筛选了可能参与东方田鼠脂肪肝形成过程的基因,发现机体代谢通路的基因占主导,肝脏中细胞色素家族基因表达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观察测定其肝指数、病理、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周龄湖南洞庭湖种群雄性东方田鼠7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饲喂高脂肪料,对照组饲喂高纤维料,分别于第2、4、6、8、12周处死,称量体重及肝重,计算肝指数,采血检测东方田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移酶(r-GT)、胆碱酯酶(CH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葡萄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肝脏HE染色后做病理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6周时肝脏出现了典型的脂肪肝特征,肝重和肝指数都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AST、r-GT、CHE、TC、FFA、GLU和LDL都明显升高(P﹤0.05),HDL和TG均明显降低(P﹤0.05)。镜检观察到模型组田鼠肝细胞逐渐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6周时大范围出现脂滴,8周时肝内出现弥漫性大脂肪滴,12周后出现炎细胞的浸润。结论:采用高脂饲料成功诱发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提供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东方田鼠人工繁育状况,为抗日本血吸虫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分别将东方田鼠长江中下游亚种(M.f.calamorum)洞庭湖种群、指名亚种(M.f.fortis)青铜峡种群、东北亚种(M.f.pelliceus)金山屯种群的野生鼠引入上海实验室人工繁育,饲料以专利配制之人工颗粒料喂养。观察统计其繁育特性。结果三亚种的东方田鼠在上海实验室内饲育均能繁殖,可突破野外的季节性差异全年繁殖。妊娠期约20 d,平均窝产仔数洞庭湖种群为4.9±0.98只,青铜峡种群为5.3±1.06只,金山屯种群为3.97±0.52只。幼仔离乳率洞庭湖种群为89.7%±10.7%,青铜峡种群为97.2%±5.02%,金山屯种群为80.7%±9.09%。结论三亚种东方田鼠人工繁育状况良好,为东方田鼠的实验动物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普通级东方田鼠孕鼠实施剖宫取胎,获得一种东方田鼠种群的生物净化培育方法。方法根据东方田鼠生殖特性,准确判断妊娠天数,实施剖宫取胎手术,用SPF级ICR小鼠和SD大鼠作为代乳母鼠带乳。结果自2008年6月~2009年3月,总共对52只东方田鼠孕鼠实施剖宫取胎手术,成功实施手术35只,共获得东方田鼠幼仔186只,实际成活125只,成活率为67.2%。经检测无SPF等级大、小鼠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结论东方田鼠生物净化获得成功,为其它特别是野生鼠类的生物净化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