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示与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悬壶济世"的职业追求以及"大医精诚"的素质理念等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核心价值的高度契合对于传承中医药核心价值、弘扬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医学的本质决定医学教育要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现从文化载体建设、实训载体建设、实践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成效与思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整理和医案的系统梳理,总结王键教授临证治疗心脑系统疾病善用对药,如干地黄、生地黄、夜交藤;甘松、茵陈;半夏、夏枯草;紫贝齿、青龙齿;蜈蚣、全蝎;女贞子、旱莲草等。王键教授临床应用“对药”经验巧妙灵活,每获佳效,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其核心精神贯穿于中医药文化理念当中。加强中医院校的人文教育,对于广大医学生道德取向和精诚济世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医院校的人文教育中,应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内外及临床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分析新安医家王任之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用药经验。 方法 将收集整理的王任之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风的用药经验。 结果 王任之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当归、干地龙、鸡血藤、红花、葛根、制豨莶草、炒怀牛膝等。常见的药物组合有:黄芪配伍当归、黄芪配伍干地龙、当归配伍干地龙、黄芪配伍当归和干地龙、鸡血藤配伍黄芪、红花配伍黄芪、红花配伍当归。 结论 王任之在鉴别诊断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基础上,首辨证候虚实,实证常用调气活血、熄风通络法,虚证则用益气活血和络法,多以益气活血、养血通络、补益肝肾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6.
新安王氏内科的学术经验一脉相承又历久弥新,学古方而能入微,学时方而能务实,不断丰富了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新安王氏内科认为中风以肝肾不足,气虚血瘀为主,治疗以补肾生髓,益气活血通络之法,并注重分期辨证。  相似文献   
7.
医古文是中医药院校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属于文医交叉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医籍的能力。在医古文的教学中,注重词语辨析,把握通篇主旨,强调阅读经典,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传递人文精神,展现出古代医家的医德修养和医家风范,旨在彰显中医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专业思想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长期传承发展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健康养生文化理论形态,同时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经验方法,本文从"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天人合一,顺势而养""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中和适度,阴阳平衡"等方面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从运动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经络养生等角度展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旨在传承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为今后推动双创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古代哲学、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多种思想文化形态相互碰撞,彼此交融渗透,互为影响,相得益彰,表现在多方面,比如与《周易》在生命精神、天人相应、未病先防等;与儒家在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修身等;与道家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与佛家动静结合、尚精守神等多方面,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又优势突出的传统医学体系。因此,深入挖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对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