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八届全军 (武警 )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于 2 0 0 2年 5月 1 5~ 1 9日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召开。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侯树坤教授、新西兰Otago大学泌尿外科Andre教授等出席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讲座稿 1 3篇 ,论文 41 5篇。全军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波教授主持了会议 ,侯树坤、金锡御、李炎唐、宋波、闵志廉、王晓雄、张绍增、孙颖浩、何恢绪、高江平等教授作了专题讲座。与会代表就肾移植、泌尿系肿瘤、尿结石、前列腺疾病、腔内泌尿外科、尿动力学及泌尿系护理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随后 ,组委会于 …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输尿管镜下电凝建立兔尿道狭窄模型.方法 新西兰雄性兔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10只)、对照组(8只).采用自制电凝装置,在可视操作下,对手术组兔尿道球部进行环状多点位电凝,对照组仅实施尿道镜检查.术后第30天行逆行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同时取手术组损伤段尿道组织及对照组相应部位尿道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成功建立兔尿道狭窄模型,实验过程中无实验动物死亡.术后30 d,手术组10只动物尿道球部均显示典型狭窄征象[狭窄段内径(1.69 ±0.28) mm,狭窄长度(16.93 ±2.82)mm];组织学观察显示狭窄段尿道上皮剥脱、缺失,黏膜下组织发生明显纤维化增生伴成纤维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呈监色.对照组HE染色观察显示结构正常,Masson染色观察显示无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采用输尿管镜下电凝装置成功建立兔尿道狭窄模型,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确、成功率高等优点,可以为尿道狭窄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山萘酚对脂肪酸诱导的胰岛微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MS-1细胞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DMSO)对照组、脂肪酸组(0.25 mmol/L软脂酸+0.5mmol/L油酸)、山萘酚组(50 μmol/L)、脂肪酸+山萘酚组、PARP-1抑制剂(8μmol/LBYK204165)+脂肪酸组和PARP-1抑制剂+脂肪酸+山萘酚组,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凋亡水平、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脂肪酸处理后,MS-1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同时,脂肪酸也增加了细胞内NO的含量,升高了总NOS(tNOS)、诱导型NOS(iNOS)和结构型NOS(cNOS)的活性(P<0.05);促使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下降(P<0.05);并增强了PARD-1、iNOS和c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山萘酚干预后,各项指标的水平均得以改善(P<0.05);而且,利用PARPP-1抑制剂BYK204165预处理1h,山萘酚对脂肪酸的拮抗效应更为显著,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酸可直接引起胰岛微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而山萘酚具有拮抗脂肪酸毒性的作用,且抑制PARP-1的表达水平能增强山萘酚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估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远期疗效、并发症及尿动力学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24例TVT-O治疗女性SUI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远期随访尿动力学检查、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术后12 ~ 60个月回院完成远期随访.术后远期主观成功21例(87.5%),客观成功22例(91.7%),满意23例(95.8%),生活质量评分(20.0±2.4)分.术前腹压漏尿点压为(56.6±20.1)cm H2O(1 cm H2O=0.098 kPa),术后远期23例>100 cm H2O,1例为66 cm H2O,其余尿动力学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以排尿费力(8例)和外界反射性尿意(4例)多见.结论 TVT-O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优点,长期随访对于全面评价TVT-O术式远期并发症和疗效持久性有重要意义,术后尿动力学检查对于评价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鼠膀胱ICC样细胞与逼尿肌神经调控关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形态学上探讨膀胱ICC样细胞在逼尿肌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膀胱内ICC样细胞、神经和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通过c-kit免疫荧光染色对大鼠膀胱ICC样细胞进行鉴定,并通过c-kit与PGP9.5免疫荧光双标观察ICC样细胞与神经的结构关系.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ICC样细胞与逼尿肌细胞紧密相邻处可见典型缝隙连接.在局部区域可见ICC样细胞的突起与神经末梢联系紧密.c-kit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鼠膀胱内ICC样细胞主要位于黏膜下层、肌束边缘以及肌细胞间.c-kit与PGP9.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ICC样细胞与神经末梢在结构上关系紧密.结论 从形态学上看,膀胱内ICC样细胞具备参与逼尿肌神经调控的结构基础,进一步从功能学上予以证实将有助于全面阐明逼尿肌神经调控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绝经前后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尿动力学特点,探讨绝经前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机制的差异.方法对116例经临床确诊的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腹压漏尿点压测定(ALPP)以及尿道压力图测定,按是否绝经分为未绝经组66例和绝经组50例,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特点.结果未绝经组的ALPP值、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较绝经组高,控制面积(CA)较绝经组大(P<.05);而两组功能尿道长度(FUL)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绝经前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不同的尿动力学特点,提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机制在绝经前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豚鼠膀胱流出道梗阻(PBOO)对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ICC)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雌性豚鼠PBOO模型,并根据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将模型分为PBOO后逼尿肌不稳定(DO)组和PBOO后逼尿肌稳定(DS)组,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饲养4周后取膀胱组织,制成全层组织铺片和冰冻组织切片,c-kit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各组膀胱肌层和黏膜下IC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结果PBOO4周后,DO组豚鼠膀胱出现排尿频率、排尿压力的增加(n=12,P<0.05),并且观察到明显的储尿期膀胱不稳定收缩。对照组、DS组和DO组豚鼠膀胱均观察到c-kit染色阳性且呈典型长梭形有突起的ICC,主要分布于平滑肌肌束间和黏膜下层;在DO组豚鼠的膀胱中c-kit染色阳性的ICC分支突起增加且互相连接呈网络状,而在对照组和DS组中ICC呈散在分布,细胞之间联系较松散。结论在PBOO所致DO豚鼠膀胱中ICC发生了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络状,ICC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逼尿肌不稳定的重要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绝经前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成年女性患者的不同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对140例经临床确诊的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未绝经组71例、绝经组69例)行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FCM)、腹压漏尿点压测定(ALPP)以及尿道压力图测定,比较绝经前后的尿动力学参数和特点。结果未绝经组和绝经组ALPP值分别为(80±28)cmH2O和(64±27)cmH2O(P<0.01);未绝经组有15例(21.2%)ALPP<60cmH2O,而绝经组为26例(37.7%)(P<0.05);未绝经组有21例ALPP>90cmH2O,绝经组为8例(P<0.05)。未绝经组的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控制面积(CA)与绝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的功能尿道长度(FUL)、控制带长(CZL)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绝经组和绝经组分别有5例(7%)和19例(27.5%)合并不稳定膀胱,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绝经前后发生的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有不同的尿动力学特点,在发生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是否需要留置尿管及其影响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男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不留置尿管)和对照组(留置尿管),每组各55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术后尿常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术后膀胱刺激征、尿潴留、血尿、尿道疼痛及伤口愈合等情况,并进行各项护理满意度研究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不留尿管能显著减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率(10.90%vs.1.80%)、膀胱刺激征(89.10%vs.7.20%)、血尿(16.40%vs.0.00%)、Ⅰ级尿道疼痛(76.50%vs.1.81%)等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不增加患者术后尿潴留的风险率。在护理方面,腹腔镜下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不留置尿管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尿道护理的满意度,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论全身麻醉下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不留置尿管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膀胱刺激征、血尿、尿道疼痛等发生率,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