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DR1特异性核酶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DR1核酶(N2A+tRNAi^met-iMDRl-sRz,sRz)在裸鼠体内逆转人肝癌组织多药耐药(MDR)的可行性。方法将原发性MDR人肝癌组织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第2代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40μl+Lipofect AMINE^TM2000 10μ1)、B组(阴性对照组:N2A+tRNAi^met 10μg/40μl+Lipofect AMINE^TM2000 10μl)和C组(核酶组:sRz 10μg/40μl+LipofectAMINE^TM2000 10μl),均开腹瘤内注射。瘤内注药1周后用表阿霉素15mg/kg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4周。彩色B超测量肿瘤体积。化疗结束后1周处死裸鼠,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中MDR1 mRNA及其蛋白P-gp的表达。结果C组每次化疗后肿瘤体积均较前缩小(F=659.99,P〈0.05)。除第1次化疗外,其余各次化疗后C组的抑制率均高于A、B组(F=35.36,12.77,97.60,P〈0.05)。化疗结束后,C组与瘤源以及A、B组相比,肿瘤组织中MDR1 mRNA和P-gp的表达明显降低(F=45.36,3590.40,P〈0.05)。结论sRz可有效降低肝癌细胞表达MDR1 mRNA和P-gp,一定程度上逆转MDR,提高E-ADM的化疗效果。单纯E-ADM化疗可使肝癌组织MDR1 mRNA和P-gp表达升高,诱导MDR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膀胱镜检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0例膀胱镜检查患者,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2%的利多卡因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咨询患者的满意度,评价镇痛效果,并进行各项指标的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均处于清醒状态,注药后各时段血压、心率较观察组波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合适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无痛膀胱镜检查术中,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呼吸抑制作用,患者舒适,无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一种更好地反映恶性肿瘤患儿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判断指标,作者用B型超声波对骨骼肌的厚度进行检测,以此表明骨骼肌消耗情况,并同时观察了所得指标在化疗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儿组 新诊断恶性肿瘤病儿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何杰金氏病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12岁、平均7岁.其中13例患儿接受了化疗方案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其强的松用量为2mg/kg.d,连用4~6周于化疗前及化疗后4、8、12、24周分别测量患儿身长、体重、左大腿腿围.同时行B型超声测量股四头肌的厚度及该处皮下脂肪的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17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2年为界,≤2年肿瘤复发为早期复发,>2年为晚期复发.分析AFP、AFP/肿瘤单位体积(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程度、肝功能分级、HBsAg、肝切除方式、术中输血等因素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检验.结果 117例患者中有85例(72.6%)出现肿瘤复发,其中早期复发59例(50.4%)、晚期复发26例(22.2%).AFP、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术中输血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12.78,13.40,5.79,9.98,10.26,9.48,8.32,P<0.05);AFP、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4.46,7.75,P<0.05).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0.170,0.172,0.064,P<0.05);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2.809,P<0.05).本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6%、60.8%、54.9%和65.0%、38.5%、23.1%.AFP<20μg/L、AFP/V<14 μg/(L·cm3)、AFP/V14μg/(L·cm3)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早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9%、23.0%、20.5%;肿瘤晚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88.5%、7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18,P<0.05).结论 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程度是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C根治术后肿瘤早、晚期复发患者生存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肝硬化背景下经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71例,定期对患者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中腹腔镜超声检查,发现7个术前影像学未检出的肝内病灶(6.9%)。共计101个肝肿瘤病灶,均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1.4%),无死亡情况。术后1个月后复查,超声造影及增强CT均显示肝病灶完全消融,未见残留。术后随访(11.5±10.1)个月,4个病灶发现局部复发,6个病灶出现远处转移,3个病灶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超声引导下的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恢复期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人肝癌组织裸鼠原位种植模型筛选针对供瘤患者敏感的化疗药物。方法荷瘤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表阿霉素(E-ADM)、5氟脲嘧啶(5-Fu)、丝裂霉素(MMC)3个治疗组,每周腹腔化疗1次,共4周次。化疗期间B超观测其移植瘤大小,选择敏感的化疗药物试用于供瘤患者。结果对照组移植瘤随时间的推移,肿瘤体积逐渐变大,而3个化疗组肿瘤体积均在化疗过程中逐渐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MMC和5-Fu对供瘤患者化疗1个疗程,患者疼痛缓解,SPECT示个别转移灶消失,多个转移灶缩小。结论荷瘤鼠敏感的化疗药物同样也对供瘤患者敏感,提示该模型能较好筛选具有针对性的化疗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血管后相对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因肝脏占位性病灶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 术前1周内接受注射用全氟丁烷微球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HCC的115例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根据病理结果, 将病灶分为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 绘制感兴趣区域在超声造影动脉相及血管后相的时间-强度曲线, 获取各定量参数数值, 评价各定量参数鉴别两组病灶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截断值。结果 115例患者的117个病灶纳入本研究, 其中高分化组70个病灶、低分化组47个病灶。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病灶在动脉相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和峰值强度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血管后相(12 min), 高分化组病灶增强强度绝对值、强度比及强度差低于低分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灶增强强度绝对值<56.117 dB、强度比<1.212、强度差<9.184 dB鉴别HCC病灶为高分化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9%和80.0%, 87.2%和77.1%、89.4%和75....  相似文献   
8.
To examine the role of ultrasound in gene delivery in vitro, three cells lines were exposed to the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of varying intensities and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 on gene transfection and cell viability of the cells. Microbubble (MB), Optison (10%), was also used to observe the role of the microbubbles in gene transfec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s the ultrasound intensity and the exposure time increased, the gene transfer rate increased and the cell viability decreased, but at high energy intensities, the cell viability decreased dramatically, which caused the transfer rate to decrease. The most efficient ultrasound intensity for inducing gene transfer was 1 W/cm^2 with duration being 20 s. At the same energy intensity, higher ultrasound intensity could achieve maximal gene transfer rate earlier. Microbubbles could increase ultrasound-induced cell gene transfer rate by about 2 to 3 times mainly at lower energy intensities. Moreover, microbubbles could raise the maximum gene transfer rate mediated by ultrasou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w-frequency ultrasound can induce cell gene transfer and the cell gene transfer rate and viability are correlated with not only the ultrasound energy intensity but also the ultrasound intensity, the higher ultrasound intensity achieves its maximal transfer rate more quickly and the ultrasound intensity that can induce optimal gene transfer is 1 W/cm^2 with duration being 20 s, and microbubble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maximal gene transfer rate in vitro.  相似文献   
9.
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棵鼠肝原位移植瘤模型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K506组、雷帕霉素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药两周后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FK506组、雷帕霉素常规剂量组、高剂量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310.15±40.16)、(605.59±116.23)、(99.19±15.27)、(151.61±27.81) mm3。与对照组相比,雷帕常规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CNA、VEGF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FKS06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 NA、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帕霉素具有显著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及VEGF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量不断增加,但每年仍有大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等待肾移植,供需不平衡仍是目前影响临床肾移植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准确评估供肾质量,充分利用扩大标准供肾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造影因其安全、便携、实时、可量化等特点,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实体器官的检测,其在供肾质量评估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当前供肾评估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及超声造影应用于供肾评估的现状及优势进行综述,探讨超声造影在供肾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增加供肾评估的方法和准确性,为合理利用扩大标准供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