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8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癫持续状态概述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神经科严重急危症,死亡率甚高,需及时处理。临床上常用的SE定义为:1次癫发作至少持续30分钟以上,或2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者。由于SE对脑部的损害和躯体并发症的影响,SE的病死率为5%~12%。约1%~2%患者直接死于SE,生存的患者中48%出现精神发育迟滞,37%有神经功能缺损,其中9%神经功能缺损直接来源于SE。2癫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2.1全面性强直-阵挛性SE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连续反复出现,间歇期意识也不恢复,由于连续反复发作,症状逐渐加重,发作时间延长,间隔缩短,昏迷…  相似文献   
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 P)分析结合 DNA直接银染技术检测 6 6例脑梗死 (CI)患者的载脂蛋白 E(Apo E)基因型 (其中家系中有明确脑梗死先证者的家族聚集性脑梗死 (FMACI)亚组 2 6例 ,家系中无脑卒中史的非家族聚集性脑梗死 (NF-MACI)亚组 4 0例 ) ,并与 9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同时检测血脂、脂蛋白 (a) [L P(a) ]及部分载脂蛋白。结果 脑梗死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ε3/3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两脑梗死亚组之间的ε3/4/ε3/3基因型频率虽有上升 /下降趋势 ,但未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FMACI组高密度脂蛋白 (HDL )水平明显低于 NFMACI组 (P<0 .0 5 )。结论  Apo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ε4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易感因子 ,ε3等位基因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Apo E基因多态性和 HDL水平双重作用于家族聚集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0例仅有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的帕金森病确诊患者作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发现47.5%异常。主要表现为N_3或P_3等的波潜伏期轻度延长,少数表现为N_1或P_1波幅降低或波分化不良。与同时所作之脑电图结果比较,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桥本脑病(H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和预后,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于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33例HE患者资料,采用2016年的新诊断标准,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并对所有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HE常见症状包括认知功能减退(21例),精神行为异常(15例),癫痫发作(5例),卒中样发作(6例),共济失调或步态异常(5例),头痛(4例),肌强直、震颤和肌张力障碍者(3例)。28例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其中23例患者治愈,3例症状改善但是留有残留症状,2例无效。在未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的5例中,2例症状缓解,3例症状持续加重。出院后进行了5~62个月的随访,33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达39.4%。结论 HE发病机制尚不清,临床容易漏诊和误诊。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复发率高,应重视H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可能是影响HE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模型Bcl-2和Bax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模型Bcl-2和Bax的表达。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后分别再灌注6h、12h、1d、2d、3d、5d和7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Bcl-2阳性细胞数于缺血再灌注后第1d明显增加,第3d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7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Bax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上调Bcl-2表达可能是缺血预处理产生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生脉液合并脉络宁治疗对无症状性腔隙性梗塞患者血清SOD及脑循环功能的作用陈宁红陈月琴王平王世恒王俐赵湘媛李作汉生脉液、脉络宁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我们将两药单独或合并治疗45例无症状性腔隙性梗塞患者,以观察其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脑循环...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血液流变学与MRI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的临床特点及血液流变学与MRI改变。方法对76例住院确诊为VP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流变学与头颅MRI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VPS发病年龄平均为66.12岁,比帕金森病(PD)大;多以少动-强直为主,特别是双下肢明显,而静止性震颤少见;除有锥体外系症状与体征外,可伴有假性延髓麻痹及智能障碍;应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效果多不明显。血液流变学检查均为高凝状态。头颅MRI主要表现基底节区附近腔隙性脑梗塞,其累及频率顺序为:壳核、半卵圆中心、丘脑、尾状核、侧脑室旁、中脑、苍白球、内囊、桥脑、脑叶。结论VPS临床表现、血液流变学及MRI改变不同于P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LK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临床表现均有获得性失语、癫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脑电图呈局灶性棘波放电,头颅CT及MRI未见异常。经治疗癫发作控制较好,但失语及精神行为异常恢复较慢。结论LKS是以获得性失语和癫发作为临床特征;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治疗后可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GI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以及IgGI与EDSS、NAA/Cr、Cho/Cr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50例MS患者脑脊液、血清中的IgG、白蛋白(Alb)浓度,计算出IgGI,分析IgGI阳性组与IgGI阴性组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EDSS的差异,分析IgGI、EDSS的相关性。对18例MS患者行MRI与1HMRS检查,分析IgGI阳性组与IgGI阴性组的NAA/Cr、Cho/Cr的差异,分析IgGI、NAA/Cr、Cho/Cr的相关性。结果:IgGI的阳性率是62%,两组MS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中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EDSS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IgGI与EDSS之间存在相关性(r=0.741,P<0.05)。对18例行MRI与1HMRS的MS患者分析显示,IgGI阳性组的NAA/Cr比IgGI阴性组的NAA/Cr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Cho/Cr无显著性差异(P>0.05),IgGI与NAA/Cr之间无相关性(r=-0.305,P>0.05),IgGI与Cho/Cr之间无相关性(r=0.315,P>0.05)。结论:在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结合IgGI有助于MS的诊断及监测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边缘性癫癎(LE)和边缘性癫癎状态(LS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例LE和1例LS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LE癫癎患者均为青年期发病,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紧张、恐惧及各种形式的自动症和自主神经症状.脑电图呈现一侧或双侧颞区疒间样放电.头颅MRI示1例左侧海马硬化,1例右颞叶内侧钙化灶.1例LSE患者系中年男性,表现发作性意识障碍、言行紊乱和精神症状,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以上;脑电图呈现双侧额叶、颞叶θ波或δ波;头颅MRI示:左颞叶前部蛛网膜囊肿.3例经用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发作得到控制.结论 LE和LSE的临床特点是发作性自动症、自主神经和精神症状,与颞叶内侧海马及杏仁核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