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卫生部要求,卫生防疫站体制正在全国范围内调整。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卫生监督部门(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充分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转变卫生行政观念,推进卫生改革,促使监督部门(机构)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卫生监督部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进一步树立起来。卫生监督体制的调整要求卫生监督机构及时将树立形象的任务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本人认为当前尤其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沉(ESR)、血小板(PLT)、D-二聚体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其诱导缓解及对凝血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9例确诊为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且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证的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美沙拉嗪对照组。中药组予清肠化湿方口服及中药灌肠;美沙拉嗪组活动期予美沙拉嗪肠溶片4 g·d-1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1.5 g·d-1维持治疗。疗程共12周,治疗结束后评价总有效率、主要症状消失率、肠镜疗效及对ESR,PLT,D-二聚体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美沙拉嗪组(93.3% vs 79.3%,P<0.05),主要症状便血及腹泻的消失率均优于美沙拉嗪组消失率(82.8% vs 58.6%,85.7% vs 60.0%,P<0.05),肠镜疗效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中药组对于患者ESR,PLT的改善程度均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但是尚不能说明中药对于D-二聚体的改善优于美沙拉嗪组。结论:清肠化湿方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在诱导缓解、改善症状、改善ESR,PLT等相关指标等方面优于美沙拉嗪。但是本研究未能发现中药对于D-二聚体的改善优于美沙拉嗪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大肠杆菌-钩体穿梭质粒pGKINVA,并重组于钩体PatocⅠ株,为进一步确定钩体invA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将invA基因克隆于pGKble24载体,PCR、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穿梭质粒pGKINVA.质粒pGKINVA经电穿孔法转化无毒钩体PatocⅠ株,并筛选重组钩体菌株.结论 从钩体基因组中克隆出长558 bp的invA基因,定向插入pGKble24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GKINVA,抗生素及蓝/白斑筛选和测序鉴定并获得正确的重组质粒后,电穿孔法转化钩体PatocⅠ株,在Korthof固体培养基生长并抗生素筛选、PCR鉴定出重组钩体菌株.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大肠杆菌-钩端螺旋体穿梭质粒pGKINVA,并筛选出2个重组钩体菌株,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invA基因在钩体体内中的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量肝素对家兔DIC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探讨其对DIC的治疗效果及量效关系,分析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微量肝素治疗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家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IC模型组和肝素治疗组。用兔脑粉浸液静脉注射法复制家兔 DIC模型,采用OLYMPUS AX70微循环显微自动摄录像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变化,使用FASCO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凝血时间。结果:应用2U·kg~(-1)·h~(-1)肝素治疗2h后,同DIC模型组比较,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显著降低,微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白微栓数量减少,微循环变化和血液流变性障碍得到显著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其治疗效果显著。0.25U·kg~(-1)·h~(-1)、0.5U·kg~(-1)·h~(-1)和1U·kg~(-1)·h~(-1)肝素治疗组血液流变性及微动、静脉血流速度等指标与DIC模型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其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 微量肝素对DIC时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和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治疗效果存在剂量依赖关系,2U·kg~(-1)·h`(-1)肝素对DIC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1986年3月~1990年6月共收治中风偏瘫患者200例,为了进一步对比观察穴位外贴与体针疗效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外膜蛋白新基因ompL17靶向敲除并构建该基因的突变株。方法提取钩端螺旋体017株基因组DNA,扩增出外膜蛋白新基因ompL17,与打靶载体p2NIL重组,并插入氨苄抗生素抗性基因伽”使外膜蛋白新基因ompL17失活,构建重组的基因打靶质粒p2NIL17A。电穿孔转化入钩体017株中构建突变株,通过豚鼠模型观察该突变株的毒力变化。结果PCR、Dot blot和酶切分析,证实构建了以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DNA为标记探针的基因打靶载体,并构建外膜蛋白新基因ompL17敲除的钩体017株突变株。结论成功将钩体外膜蛋白的新基因ompL17进行靶向敲除,并构建钩体017株突变株,为进一步进行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和阐明赖型钩体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因治疗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是心血管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针对血管内膜增生的分子机制 ,血管内膜损伤修复、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阻滞、细胞周期的调控及细胞外基质的抑制等几个方面的治疗策略起重要作用。基因治疗抑制效应与增强效应并存 ,其不良影响还难以估计 ,联合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量肝素对正常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家兔 4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0 .2 5U·kg-1 ·h-1 、0 .5U·kg-1 ·h-1 、1 .0U·kg-1 ·h-1 及 2 .0U·kg-1 ·h-1 肝素组。按 2ml·h-1 经耳缘静脉滴注给药和生理盐水 2h后经股动脉取血测定全血高、中、低切粘度 (Hηb、Mηb、Lηb)、血浆粘度 (ηp)、血沉 (ESR)、红细胞压积 (Hct)等血液流变性指标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结果 :1 .0U·kg-1 ·h-1 和2 .0U·kg-1 ·h-1 肝素组 ,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还原粘度 (ηre)、红细胞聚集性和ESR均降低 ,红细胞电泳时间(EPT)延长 ,同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 0 .2 5U·kg-1 ·h-1 和 0 .5U·kg-1 ·h-1 肝素组同对照组比较 ,血液粘度及血沉等差异无显著性。PT和APTT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1 .0U·kg-1 ·h-1 和 2 .0U·kg-1 ·h-1 微量肝素对正常家兔血液流变性有明显影响 ,而对凝血功能的干扰甚微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从1989年开始,用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胆囊炎100例,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穴位注射组100例。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龄27~64岁之间,平均38.4岁。病程在3~6个月32例;6个月~1年26例;1~5年27例;5~25年15例。 西药组100例。男性38例,女性62例,年龄29~61岁之间,平均39.5岁。病程在2~6个月19例;6个月~1年37例;1~5年25例,5~21年19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0年江苏省卫生厅编《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医政规范之五。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注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