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药学传承与教育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垚  陆明  王旭 《光明中医》2007,22(3):27-28
传承与教育是一个学科得以延续的生命脉搏.中医药学自创立以来就有其特有的传承教育方式,然而,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中医药学采取何种传承教育方式,是每一个中医药学继承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3例有较大程度的好转或康复,其中糖尿病控制满意14例,控制不良2例.结论 中医药辨证治疗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气味是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被称为“芳香药”。芳香药多性温,味辛,入脾、胃经。该类药物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在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芳香类药物的应用先秦时期即有记载,因唐宋时期的中外贸易和海运而发展,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并发展出多样化的应用形式。该类药物在当今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治疗疾病类别涵盖心系、脑系、肝系、肾系、脾系等。中医内治方法运用芳香类药物进行开痹、安神、开窍、化湿、化浊、温通及防疫等,外治法亦有香囊、外敷贴、精油等应用于内科及情志疾病。文章追溯了芳香类中药的应用源流,简述了芳香药中医内治方法、外治方法。芳香药的辛温之性明显,阴虚、气虚体质者使用后有耗气伤阴之弊,不宜多用,不宜长期服用,或配合养阴之法平补平泻。孕妇及儿童也应当谨慎应用。但阳虚、湿热、气郁体质患者应用疗效佳。我国对于芳香类药物应用虽早,但缺少系统研究,未深入联合中医芳香疗法与临床治疗。临床芳香类中药使用辨病居多,辨证较少,辨体质则更少。现就芳香类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这类具有明显体质偏向性的药物,芳香类中药与中医体质辨识特色相结合应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失眠的理论认识进行中医学和西医学比较,探讨失眠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同时对健身气功的辅助治疗作用进行论述,并提出健身气功"六字诀"将成为今后辅助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和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瘿病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垚  陆明  王旭 《中医药通报》2007,6(4):35-38
甲状腺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学的"瘿病"等范畴,通过初步地对传统中医学文献的检索和研究,考据、整理中医学对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为现今中医药治疗甲状腺肿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用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朱垚  陆明 《西部中医药》2010,23(4):67-69
淡漠型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结合现有文献研究和临床资料,对淡漠型甲亢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中医辨治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就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70余年临床实践基础上,先后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提出"三毒论"、病毒感染性高热"到气就可气营两清论"、病毒性肝炎"湿热毒瘀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新感引动伏邪论"及甲型H1N1流感重在"芳化宣透,分层预防论"等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对周仲瑛教授关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染性高热、病毒性肝炎)的理论认识、临证经验及防治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强调中医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并不单纯针对病毒,而是更重视人体整体机能的调整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正>周仲瑛教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家世业医,幼承庭训,悬壶60余载,专攻内科,旁及妇儿,精于辨证,长于复法合方,善治急难重症,屡起沉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随周老师学习,受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眩晕病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到处方用药,无不彰显着“道法自然”“取象比类”思维的妙处.“象”思维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主要思维方式,是一种对客体形态的再认识与内在实质的理解相统一的认识活动.中医运用“取象比类”方法来阐释阴阳、五行、藏象等中医经典理论,更用之来指导临床.“培土生金”“增水行舟”“提壶揭盖”“釜底抽薪”等治法,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眩晕的病位在脑窍,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肾,尤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治疗应祛避外风,镇熄肝风,清疏上窍,培土养正.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立足于病机辨证,把握"痰瘀郁毒"的核心病机,治疗以化痰祛瘀、散郁解毒为基本大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