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背景:如何运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大规模扩增处于未分化状态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使其保持“干性”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转化中急待解决的难题。目的:建立含细胞外基质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验证其扩增细胞的高效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将体外分离得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在包被细胞外基质的培养板和传统二维塑料培养板上。经过体外扩增后,比较2种条件下细胞数量、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细胞衰老状况以及体外多向分化能力(诱导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差异,考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细胞外基质的培养条件下扩增后的临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到第5代时,包被细胞外基质培养板的细胞产量已经是传统二维塑料培养板的10倍以上,流式细胞检测表明,在含细胞外基质条件下扩增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了干细胞表面特定标记物的表达。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使用包被细胞外基质的培养板扩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5代时,细胞仍几乎无老化现象,而使用二维塑料培养板扩增的细胞在第5代时已出现明显老化,传代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体外多向诱导分化实验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细胞外基质条件下扩增至第15代时仍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分化功能,并且与第5代时没有明显差异,同时显著优于传统培养条件下的第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小鼠成瘤性试验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细胞外基质条件下扩增后仍具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上结果证实,含细胞外基质的无血清培养系统可以更高效且安全地扩增出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细菌培养阳性和40例细菌培养阴性住院患者的PCT、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PCT检测采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结果:2组PCT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阳性组WBC和CRP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组(P0.01)。细菌培养阳性组PCT、WBC、CRP阳性率依次为36.11%、63.89%、97.22%,细菌培养阴性组PCT、WBC、CRP阳性率依次为25.00%、22.50%、72.50%,细菌培养阳性组WBC、CR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组(P0.01),2组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依次为PCT 36.11%、WBC 63.89%、CRP 97.22%,特异度依次为PCT 75.00%、WBC 77.50%、CRP27.50%。结论:PCT在细菌感染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与WBC和CRP联合检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曹蕴  李伟  刘传苗 《当代医学》2021,27(13):82-84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其中1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他3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采用墨汁染色法和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联合检测)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阳性率,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结果及敏感度。结果两组患者头痛、呕吐、发热、视力下降、盗汗、听力下降及意识水平下降等临床症状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0.00%,高于墨汁染色的50.00%(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0.00%,高于墨汁染色的50.00%(P<0.05),两种检测方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墨汁染色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阳性率及敏感度高,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曹蕴  徐葵花  赵守松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2):1569-1571,1574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40例肝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终末期肝脏模型(MELD)评分对肝衰竭的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的肝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判断其临床疗效。并对40例肝衰竭病人进行MELD评分分组,观察其临床结局。结果:血浆置换术治疗前后,病人的主要实验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胆碱酯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40例肝衰竭病人行血浆置换术治疗共140例次,其中4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其中30例病人有效,10例病人无效,总有效率为75%。MELD评分高者,人工肝治疗的无效率会较高,但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衰竭病人,使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MELD评分用于判断肝衰竭病人预后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吡喹酮(PZQ)半数有效量(ED50)诱导虫体与未诱导虫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为阐明PZQ的作用机制,探索候选疫苗靶抗原及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PZQ ED50(25.98 mg/kg),对单性感染4周后ICR鼠连续灌胃给药30 d,停药21 d后,再给予治疗剂量(200 mg/kg)连续灌胃5 d,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体外培养,观察虫体对PZQ的敏感性。收集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利用2D-DIGE分离差异蛋白,并予MALDI-TOF- MS鉴定,进而在线Uniprot软件检索差异蛋白功能。结果 诱导成虫在8倍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112 μmol/L)PZQ作用下,仍有75.6%存活率,与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共确认有3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2个蛋白表达上调,18个蛋白表达下调,主要是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细胞中参与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酶类、氧化还原酶类以及应激蛋白和参与解毒代谢的蛋白酶等。结论 诱导虫体对PZQ敏感性下降显著,显示出明显的耐受性。诱导后,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提示PZQ诱导促进或抑制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为深入阐明PZQ作用机制,探索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及药物治疗的靶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研发抗血吸虫新药开拓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检出130株表皮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征,研究其耐药性和mecA/icaA/icaD基因的携带等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30株表皮葡萄球菌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配套的药物敏感复合板,血培养系统采用美国BD公司的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PCR方法检测mecA/icaA/icaD基因.结果 本年度,共检出130株表皮葡萄球菌,主要来自于外科32株(24.61%),ICU科23株(17.69%),儿科18株(13.85%)和感染科16株(12.31%);以血液,脑脊液,骨髓来源为主(113株,86.92%).检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 110株,84.62%),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MSSE),其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对MRSE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主要为:利奈唑胺(100%),万古霉素(100%),呋喃妥因(98.18%),利福平(77.27%),莫西沙星(72.73%)和庆大霉素(70.00%)等.mecA/icaA/icaD基因在血培养来源(20株),分别与非血培养来源(10株)和环境皮肤来源(9株)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我院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以MRSE为主,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mecA阳性率极高,icaA和icaD基因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曹蕴  李伟  刘传苗 《当代医学》2021,27(6):15-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年龄及热程发热待查(FUO)患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40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比较2008年至2012年与2013年至2018年、年龄<60岁与≥60岁、热程<3个月与≥3个月患者病因构成情况。结果540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357例(66.11%),结蹄组织疾病50例(9.26%),肿瘤性疾病41例(7.59%),其他疾病92例(17.04%);不同时期FUO患者病因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FUO患者感染性疾病、结蹄组织疾病及其他疾病等病因构成比均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5);热程<3个月FUO患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等病因构成比均高于热程≥3个月患者,结蹄组织疾病病因构成比小于热程≥3个月患者(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为FUO的主要病因以咳嗽为主要特征表现,结蹄组织疾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为FUO的次要病因,临床通过了解FUO的病因及特征分布,可为FUO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念珠菌感染的分布及对常用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年7-12月发生医院感染念珠菌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念珠菌感染70例中,白色念珠菌占61.43%,光滑念珠菌占21.43%,热带念株菌占11.43%,克柔念株菌占5.71%。临床分离念珠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高危科室分别为呼吸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干部病房。基础病严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有极好的抗菌活性,加强对高危科室的管理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