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药复幼合剂对乳房早发育患儿的减重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规律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的乳房早发育的女童202例,根据有无应用复幼合剂分治疗组114例(用药超过6个月),对照组88例(未用药)。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包括体重、体重标准差评分(SDS)、身高、体重指数(BMI)、BMI SDS]及性发育指标[包括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子宫长径及卵巢容积]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3、6个月时,患儿体重SDS、BMI SDS均降低(P<0.05);用药3~6个月期间治疗组患儿体重、BMI控制程度,较用药前3个月减缓(P<0.05);治疗3个月时,对照组患儿LH、FSH、子宫长径逐渐升高(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儿FSH、E2、卵巢容积降低(P<0.05),对照组患儿LH、FSH、E2、子宫长径、卵巢容积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患儿体重、体重SDS、BMI、BMI SDS增长程度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糖化血红蛋白被公认为是预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子,而近年来,血糖波动可能成为影响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另一血糖控制指标.血糖波动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的常见现象,因此明确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将对指导儿科内分泌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而氧化应激是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的核心环节,因此研究焦点集中在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相关性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纯生活方式和加用二甲双胍对肥胖儿童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治疗效果 【方法】 肥胖儿童101例根据OGTT分为组1,糖代谢正常高胰岛素血症组50例,组2,糖代谢异常组51例。组1A单纯生活方式治疗,组1B和组2二甲双胍加生活方式干预治疗1年。 【结果】 组1A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糖代谢指数,血脂,没有明显的改善(P>0.05)。组1B及组2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糖代谢指数,血脂,有明显的改善(P<0.01)。 【结论】 二甲双胍加用生活方式的干预优于单纯生活方式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胃动力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巩纯秀  李铭  曹冰燕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1026-1029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1型糖尿病患儿胃动力变化及血糖对胃动力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A组)24例。1型糖尿病组49例,其中B组为新诊断者28例,平均病程1.5个月;C组为病程3年以上者21例,平均病程6.3年。对上述对象做胃电图检查。糖尿病组进行钡条胃排空试验,同时测定空腹和餐后2h血糖。问卷调查消化道症状。结果问卷调查显示,B组仅1例有消化道症状(占3.6%),C组有消化道症状10例(占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有4例出现胃排空延迟,C组有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两组胃电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餐前、餐后,胃窦、胃体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胃体餐后频率低于A组(P〈0.01);C组胃窦、胃体餐后频率均低于A组(P〈0.05);B组胃窦餐前振幅低于C组(P〈0.05)。未发现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胃排空、胃电参数的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组尤其是长病程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早期可见胃排空延迟,糖尿病患儿餐后胃电频率下降,提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胃动力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VPR2基因激活变异致儿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NSIAD)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NSIAD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AVPR2基因”“nephrogenic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AVPR2 gen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Springer Link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5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孩,就诊时年龄分别为5岁3月龄和2月龄,均存在慢性重度低钠血症,伴低血渗透压、高尿渗透压和高尿钠。基因检测均为AVPR2基因母源半合子变异(c.409C>T,p.R137C)。例1患儿自主限水、静脉滴注和口服补钠,血钠升高不明显,予口服呋塞米片,血钠上升至正常。随访1年,患儿一直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电解质维持正常。例2患儿予以限水同时口服及静脉补盐,血钠可升至正常;呼吸道感染后血钠再次下降,经抗感染和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钠维持正常。4个月后自行停药,每天补盐并限水,现1岁,生长发育良好,血电解质正常。文献检索到英文文献50篇,无相关中文文献,共30例先证者病例,其中16例(53%)为婴幼儿及儿童期发病,多以惊厥起病。9例婴幼儿NSIAD的AVPR2基因变异为R137C,5例为R137L,提示第409碱基变异为热点变异位点。治疗主要为限水和口服尿素,未见呋塞米口服治疗的报道。结论NSIAD除不明原因低钠血症外,无特异性表现。AVPR2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2例患儿限水治疗及补钠效果有限,口服呋塞米治疗后,血钠可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6.
曹冰燕  巩纯秀  吴迪  谷奕  孟曦  董倩  黄慧 《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2):1105-1109
目的了解儿童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诊断标准,从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确诊的糖尿病患儿中筛选DKA和HHS患儿,比较糖尿病同时合并DKA和HHS(DKA-HHS)与单纯DKA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1 065例新诊断儿童糖尿病患儿中有483例合并DKA,占45.35%;16例符合DKA-HHS,占1.50%;无单纯HHS糖尿病患儿。HHS在DKA患儿中的发生率为3.31%,其中1型糖尿病14例,2型糖尿病2例。HHS在年龄≥10岁的DKA患儿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年龄患儿(χ2=6.05,P<0.05)。DKA-HHS患儿中重度脱水的比例、平均有效渗透压、血糖、三酰甘油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DKA患儿,且酸中毒程度明显重于单纯DKA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KA-HHS患儿的校正血清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DKA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诊断糖尿病患儿的HHS发生率较DKA低,且均与DKA合并存在;更常见于≥10岁患儿;DKA-HHS较单纯DKA患儿的代谢紊乱程度、脱水及酸中毒程度更严重,肾功能异常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在全世界范围内,学龄前儿童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每年增加5%,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每年增加3%。据统计每年约有7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发展成为T1DM。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在美国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患儿中,有8%-43%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15至2019年单中心儿童1型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和分析影响血糖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糖尿病门诊复诊的病程>3个月的18岁以下确诊T1DM患者。患者每3个月接受1次随访,同一患者每年留取1次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河南省3~15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其与生活饮食方式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10市的3~15岁儿童青少年,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通过单、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相关生活饮食行为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 481名3~15岁儿童青少年参与调查,平均年龄为(7.92±3.15)岁,肥胖1 407例,发生率为11.3%,其中男生12.9%,女生9.5%。9岁~<12岁年龄段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餐就餐地点为家(OR=0.74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0.522)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河南省3~15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防控应在青春期前进行,鼓励在家进餐早餐及经常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北京市研究组儿童2型糖尿病(T2DM)筛查方法和美国ADA推荐的Drobac筛查方案的实施结果。方法 北京市研究组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获得17311例北京市8~18岁中小学生,对其中超重/肥胖并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T2DM家族史、黑棘皮症和青春期发育)者进行T2DM和糖调节异常(IGR)筛查,先用空腹指末梢血糖(FCBG)筛查,对≥5.6mmol/L者再作OGTT进行诊断。将其与Drobac筛查方案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北京市研究组采用先FCBG后OGTT的筛查方法,完成筛查者比率达59.26%,高于Drobac的直接静脉血糖筛查完成者比率33.51%。两种筛查方法的确诊率均较低(6.42/1000和15.5/1000)。与Drobac的筛查研究不同,北京市研究组结果表明完成筛查试验和未完成者在年龄、性别、肥胖发生率、黑棘皮症、T2DM家族史、青春期发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童中行FCBG筛查后再做OGTT的确诊试验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是值得推荐的筛查T2DM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