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n 1972, HaelnOPhilus influenzae (HI) was firstlydiscovend being resistant against alnpicillin by producing5-lac~e, since then, studies on the rests~ mechamsms 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5-lactalnaSe Pwhction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x abroadll]. In 1978,Bryan et .l[2] first reported sabins of HI Producing 0-lactamaSe, which was mediated by plaaed, from then on,many stUdies foeused on 3-lactamase encoded by PlaSnddin HI and its relation with ampicillin resisboce. In ourco~, few st…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F—ERG和OPs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TZ诱发的DR大鼠4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22只,针刺组24只,同时设同批次同种属大鼠9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组给予电针治疗,模型组与空白组不予治疗。结果:针刺治疗后针刺组F—ERGa、b、OPs各子波OP1、Op2、Cp3波延迟的峰潜时、振幅得到明显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针刺组降低OPs波总振幅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肯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使异常的视觉电生理得到改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大鼠针利F—ERGa、b、OPb各予波OPl、OP2、OP3波延迟的峰潜时、振幅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模型组的上述改变不大,甚至进一步恶化。由视觉电生理理论可以推论,针刺治疗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循环,增强视网膜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减轻高血糖对视网膜的病理学损害,从而起到保护糖尿病大鼠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盐酸帕唑帕尼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乙基苯胺经硝化、成环、甲基化、硝基还原、与2,4-二氯嘧啶取代、碘甲烷甲基化等反应制得2,3-二甲基-N-(2-氯嘧啶-4-基)-N-甲基-2H-吲唑-6-胺,再与2-甲基-5-氨基苯磺酰胺缩合、成盐制得抗肿瘤药盐酸帕唑帕尼,总收率约28%.  相似文献   
4.
阿霉素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霉素(Adriamycin,ADM或Doxorubicin,DOX),又称多柔比星,是一类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具有广谱高效抗癌活性的意环类抗生素,对于白血病、乳腺癌、肺癌及恶性淋巴瘤等肿瘤都有显著疗效。1968年,意大利科学家从突变Streptomyces peucetius的酵解产物中分离出阿霉素,并用于乳腺癌的治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阿霉素有比柔红霉素更强的抗鼠肿瘤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到现在.阿霉素仍然是广泛使用的抗癌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左冠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三者间的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7例行冠脉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正常组44例和左冠脉病变组83例,病变组进一步分为LM组(18例)、近段组(57例)、中远段组(8例)。在重建图像上测量LM、LAD、LCX三者之间的夹角,分析左冠脉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LM与LAD间的夹角和LAD与LCX夹角(分支角)呈负相关(r=-0.356,P<0.05);LM与LCX间的夹角和分支角也呈负相关(r=-0.662,P<0.05)。近段组分支角(90.9°±20.0°)与正常组(72.7°±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段组LM与LCX夹角(117.8°±16.0°)与正常组(129.5°±15.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AD近段斑块形成与分支角呈正相关,和LM与LCX夹角呈负相关。当分支角>70°时,左冠脉斑块形成概率将会增加。结论分支角、LM与LCX间夹角均与LAD近段斑块的形成和分布相关,利用多层螺旋CTA能够为左冠脉斑块形成、风险预测及介入治疗术前提供无创、准确、快捷的相关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PSP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1例均为孤立性病灶.病灶最大长径1.10-8.03cm,平均3.23cm.左肺9例,右肺12例.病灶形状呈卵圆形及类圆形16例,不规则型1例,浅分叶4例;出现钙化9例;增强后血管贴边征11例,血管强化征5例,空气新月征3例,晕征1例,尾征2例.结论:大多数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当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灶为3cm左右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样肺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同时伴有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尾征时,PSP诊断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新剂型(500mg/100mL)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阳性药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使用左氧氟沙星500mg静脉滴注,一日1次;对照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每次200mg 静脉滴注,一日2次,疗程均为7-14天。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59例,可进行疗效分析的病例共254例,试验组125例,对照组129例。试验组总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8.00%和90.40%,对照组总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8.99%和87.60%。其中呼吸系统感染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19%和90.63%,对照组分别为62.69%和83.58%;泌尿系统感染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8.85%和 90.16%,对照组分别为75.81%和91.9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93.88%(92例/98例),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97.06%(99例/102 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63%(15例/129例)和12.31%(16例/130例),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恶心、胃部不适、失眠、静脉炎、皮疹、转氨酶增高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新剂型(500mg/100mL)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舒尼替尼合成路线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尼替尼(sunitinib,1),化学名为N-[2-(二乙胺基)乙基]-5-[(Z)-5-氟-2,3-二氢-2-氧代-1H-吲哚-3-基亚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甲酰胺,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其苹果酸盐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临床用于治疗胃肠道基质肿瘤和转移性肾细胞癌。本品是一种新型双重作用及多靶点的口服药物,可抑制肿瘤生长和阻断肿瘤的血供,从而使肿瘤失去继续分裂和生长的能力,目前对其它多种肿瘤的治疗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9.
婴儿不会讲话只会哭,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痛苦。婴儿又哭又闹,拳打脚踢;左哄右唆,总不见效。这就苦坏了我们年轻的妈妈,弄得我们这些初为人母的母亲不知所措,根据我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如疼痛,婴儿哭声是尖叫的;尿道感染时,往往  相似文献   
10.
成人输精管解剖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