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中药浸泡联合穴位刺激改善脊髓损伤(SCI)的生活质量及下肢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包括康复运动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以及理疗,1次/d,90 min/次;治疗组加上双下肢中药浸泡及穴位刺激治疗。中药浸泡5次/周,20 min/次;穴位刺激共取穴10个,5次/周,每穴2 min,总时间为20 min;两组均治疗180 d。观察两组患者在第90天,第180天生活质量和双膝、双脚背的皮肤温度。结果 1. 生存质量比较,治疗组第90天、第180天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180天与第90天相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第90天、第180天与治疗前相比生存质量有差异(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2. 双下肢红外线热像检测比较:第90天,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左膝、左足背、右膝、右足背皮肤温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第180天,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能显著改善双下肢皮肤温度(P<0.01)且治疗组改善左膝、左足背皮肤温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配合双下肢中药浸泡联合穴位刺激不仅能快速、有效改善SCI患者双下肢循环,提高SCI患者的生存质量,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增长,改善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转归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痴呆的发病率迅速攀升,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对痴呆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研究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痴呆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上,即中医学所说的“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轻度认知损害(MCI)已经被广泛接受为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有研究显示,MCI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5.3%。因此对MCI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和筛选出痴呆的高危人群,尽早进行治疗干预,预防或推迟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彝族医药基础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在彝族医药临床治疗中运用的研究文献,发现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哎哺"学说,"五行与五脏"、"二气六路"的经络学说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和阐释人体的生理及病理不清的问题。临床上,彝族医药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症状的表层上,缺乏对疾病的机制认识;其理论与临床运用脱节,药物及配方使用原理不清。提出加大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力度,传承彝医药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开展现代化研究以证实彝医药的基础理论观点等解决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并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中文版、韦氏记忆量表中延迟故事回忆、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对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和海运仓社区的居民129例进行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筛选出aMCI患者、认知正常者(NCS)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参照MCI中医证候辨证草案对3组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结果 aMCI组中痰浊证和热毒内盛证发生率低于AD组(P<0.05)。aM-CI组的痰浊证评分高于NCS组,低于AD组(P<0.05),气血亏虚证评分明显低于AD组(P<0.01)。aMCI组患者肾精亏虚证评分与画钟试验、空间定向力得分呈负相关(P<0.05);气血亏虚证评分与MMSE总分、时间定向力、即刻回忆、语言执行力呈负相关(P<0.05);痰浊证评分与注意计算力负相关(P<0.05);热毒内盛评分与时间定向力呈负相关(P<0.05)。结论肾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痰浊证、热毒内盛证与部分认知功能水平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中的四气、五味及功效。 方法: 借鉴中药药性理论,采用文献数据整理与挖掘的方法,对彝医药现存古籍—《彝药志》、《聂苏诺期》、《彝族医药》等十余部文献中记载的26种常用植物寄生类彝药进行四气、五味及功效规律的总结。 结果: 植物寄生类彝药的四气构成比为温性>寒性=凉性>平性>热性;五味中单味构成比为含苦味>含涩味>含辛味=含酸味>含甘味=含淡味>含咸味。从多味组合角度看,两味组合中苦涩的有7种,苦辛、酸苦、酸涩各1种;三味组合为酸苦涩、苦辛涩各1个。 结论: 植物寄生类彝药药性的四气以温性药居多,寒、凉类次之,平性再次之,无热性药。五味有单味、两味及三味的组合,其中单味以苦味最多,无淡味药。两味以苦涩味最多,三味包括酸苦涩、苦辛涩。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是植物寄生类彝药的三大主要功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近几年来有关轻度认知损害(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的诊断、分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评价量表、疗效性指标设计以及证候诊断量表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为首都医学发展基金(CapitalFoundationofMedicalDevelopments,CFMD)MCI联合攻关组编制的《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提供证据支持。文章指出欧洲MCI诊断标准及其诊断程序更加符合MCI综合征的异质性特征。MCI患者诊断标准有赖于各种分级筛选量表得分,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linicalDementiaRating,CDR)、整体衰退量表(G10balDeteriorationScale,GDS)、AD评价量表认知(Alzheimer'sDiseaseAssessmentScale—cognitivesubscale,ADAS—cog)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IADL)在确定MCI患者中非常有用,但不能代替MCI诊断标准。强调MCI患者的认知损害对日常生活没有较大影响,但在复杂的日常生活活动方面,患者可能会有非常轻微的损害。经过作者前期临床研究验证,在MCI病例筛选中值得推崇的神经心理学量表主要是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延迟故事回忆(DelayedStoryRecall,DSR)、画钟测验(ClockDrawTest,CDT)和言语分类流畅性测验生物学检测和海马体积或内侧颞叶体积缩小等对MCI诊断的贡献也给予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血脂谱的变化与性别、年龄、损伤特征、肢体功能训练次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脊髓损伤一年以上的住院病人,空腹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应用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这四种脂蛋白与性别、年龄、损伤特征、肢体功能训练次数的关系。结果:HDL-C含量与每周肢体功能训练次数显著相关(β=0.034,P〈0.005),LDL-C(β=0.031,P〈0.038)、TC(β=0.54,P〈0.003)与年龄显著相关。TG与年龄无显著相关,脂蛋白谱与损伤水平、完全/不完全损伤、性别无显著相关。结论:脊髓损伤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功能训练次数显著相关,运动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脂蛋白谱。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北京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MC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的关系.方法 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对北京东直门社区招募的129例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检出记忆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37例(28.7%),阿尔茨海默病(AD)36例(27.9%),认知正常者56例(43.4%).aMCI和AD患者年龄高于认知正常者,分别为(67.6±7.5)岁、(66.6±8.2)岁和(62.5±7.9)岁,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7、-1.747和-2.429,P>0.05、P<0.01和P<0.01);aMCI和AD患者受教育年限低(P<0.05);aMCI和AD患者的血压较认知正常者高(P<0.05);aMCI体质指数高于其他两组(P<0.05),不同性别老年人aMCI和A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份出生aMCI和A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CI患病率与年龄、教育程度、高血压和体质指数等因素有关,与性别、出生月份无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中国传统及现代音乐疗法的起源,通过分析音乐疗法的发展现状,阐述其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提出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音乐疗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体质思想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其首次描述了“形、气、神”3个不同层面的体质现象,涵盖了个体于内在脏腑及功能,外在体表经络、肢节及心理上的特征差异。文章通过挖掘《黄帝内经》中的体质思想及现象,总结并探讨个体体质的构成因素及其联系,以期为今后学者进一步研究《黄帝内经》体质思想及其内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