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我院接受脑卒中检查的1000例高危人群,均行B超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岁人群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均高于41~50岁及51~60岁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越多,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症状、斑块形成及内膜增厚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积极有效的筛查和干预,有助于脑卒中临床发病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贫血患者60例,均分为A、B两组,分别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A、B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较另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RBC上,观察组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A、B的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及符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检测可靠性较高,可作为贫血的鉴别诊断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损伤104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04例结直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结直肠损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一期单纯修补或切除吻合91例(80%);二期肠造口或外置术13例(20%),死亡2例,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脑挫裂伤。结论结直肠损伤一期手术是首选的,二期手术适用于结肠重度损伤、腹腔重度污染、全身病情严重及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损伤者。  相似文献   
4.
开放TEP与传统前入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传统前入路和开放式TEP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方法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对165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沿用传统前入路和开放式TEP术式行无张力修补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平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治疗费用以及近、远期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等指标,以评价开放式TEP术式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结果前入路组随访时间平均为(20.5±1.5)个月,开放TEP组(21.6±1.8)个月,完成随访率为98.79%。前入路3例1年后复发(3.66%),开放TEP组1例术后1年半后复发(1.20%),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疝复发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腹股沟区疼痛、血清肿、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神经感觉异常和缺血性睾丸炎等近、远期并发症开放TEP组明显少于前入路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开放TEP修补腹股沟疝可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的发生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杨斌  梁明娟  张育超  陈双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6):1234-1236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9例腹股沟疝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143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126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 结果 局部麻醉组在手术(加麻醉)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方面均明显少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在术中静脉镇静药物使用、术后疼痛程度、恢复日常生活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伤口及阴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显著高于局部麻醉组(P<0.05).两组在随访期内各有1例疝复发(P>0.05). 结论 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简单、安全、经济、可靠,是更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胃癌术中生物胶丝裂霉素混合剂缓释化疗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育超  吕永添  伍衡 《广东医学》2007,28(2):296-296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胃癌根治术后因淋巴结复发死亡病例占术后总复发死亡病例20%[1].胃癌根治术时淋巴清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全身化疗时局部淋巴结化疗药物浓度低,不能有效解决淋巴结转移问题.本研究以医用生物胶为载体混合丝裂霉素,对胃癌根治术后淋巴引流区行缓释化疗,探讨其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早期应用“控制性手术”(control surgery,CS)理念治疗复杂性肠外瘘的临床价值。方法依据早期CS和全程完全保守措施的不同治疗方法对35例肠外瘘病例资料分组研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别。结果CS组第4周体重增加率、瘘口自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84.2%与31.3%、89.5%与37.5%);第4周肝功能损害率、瘘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后者比较亦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败血症、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肠外瘘早期实施积极的CS策略是肠外瘘外科治疗观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肠外瘘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技术应用的切口愈合能力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1998-2000年和2007-2008年间两组各65例患者,分析丝线分层缝合关腹和可吸收双股缝线全层关腹组的数据源,比较两种材料和方法条件下切口愈合率和并发症。结果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6.31±0.58min vs9.58±0.95min)。切口一期愈合和甲级愈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液化(3.07%vs15.38%)、切口感染(3.07%vs9.24%)和切口裂开(1.54%vs13.85%)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vs7.69%)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再生磷酸酶-3(PRL-3)和微小RNA17-92 (miR-17-92)家族成员在结肠癌中异常表达的意义.方法 构建稳定转染PRL-3基因和空白对照质粒的结肠癌细胞株LoVo-PRL-3和LoVo-VC,用MicroRNA芯片筛查表达异常的促癌microRNA,从中选取miR-17-92家族成员miR-17、miR-19a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进行验证.在LoVo-PRL-3细胞中对STAT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进行RNA干扰,检测miR-17、miR-19a的表达,在稳转细胞株中转染miR-17、miR-19a或对其进行敲除,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answell试验对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研究.在13例患者结肠癌原发灶、转移灶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行免疫组织化学及qRT-PCR检测PRL-3、pSTAT3和miR-17、miR-19a的表达.结果 在结肠癌细胞株LoVo-PRL-3中miR-17、miR-19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干扰STAT3可以抑制miR-17、miR-19a的表达.在LoVo-VC细胞中过表达miR-17、miR-19a促进了细胞的增殖(P<0.05及P<0.01)和侵袭(P<0.01),而在LoVo-PRL-3细胞中敲除miR-17、miR-19a抑制了细胞的增殖侵袭(P<0.05).在结肠癌组织中PRL-3、pSTAT3和miR-17、miR-19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RL-3通过上调miR-17、miR-19a的表达在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手术致骶前静脉损伤大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损伤出血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直肠癌根治术中损伤骶前静脉致大出血病例。结果 10例中7例术中行纱布填塞压迫止血,3例行骶骨胛图钉按压法止血。10例患者术中止血效果满意,无术后再出血及死亡。结论 骶前纱布垫压迫,骶骨胛图钉按压法是术中骶前静脉损伤发生出血时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直肠癌手术中应高度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骶前静脉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