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814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9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79,95%CI=-1.55~-0.03,P=0.04)、术中失血量(SMD=-1.00,95%CI=-1.76~-0.24,P=0.01)及住院时间(SMD=-0.77,95%CI=-1.34~-0.21,P=0.008)均明显少于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83,95%CI=0.63~1.10,P=0.19)及再次手术治疗率(OR=1.54,95%CI=0.52~4.59,P=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据此评估肿瘤的TNM分期,决策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增强CT分期的准确度。 结果在CT评估TNM分期方面,T分期准确度分别为:T2期84.0%(126/150),T3期76.7%(115/150),T4期92.7%(139/150);N分期脾门、脾血管及腹主动脉旁区淋巴结判断的准确度较高(96.3%、97.0%、94.8%),胃小弯侧淋巴结有较高的敏感度(87.0%)和特异度(96.6%);M分期总体准确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7.3%(131/150)、93.3%(126/135)。在CT评估切除范围方面,对近端、远端次全切及全胃切除术预测的准确度分别为87.9%(29/33)、88.6%(62/70),72.7%(32/44)。在评估手术方式方面,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的准确度分别为87.7%(100/114)、85.7%(30/35)。 结论增强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在决策术式及切除范围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型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的预后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287例A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弥漫型AGC预后的影响因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全胃切除组(n=120)和部分胃切除组(n=167),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淋巴结切除数、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TNM分期、切除范围、手术切缘、神经及脉管浸润、术后并发症均与弥漫型AGC预后相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正常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全胃切除、手术切缘、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弥漫型AGC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弥漫型AGC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8%和13.6%,中位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分别为22和18个月。相对于部分胃切除组,全胃切除组可提高弥漫型AGC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P<0.01);全胃切除组具有更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较低的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P<0.05或P<0.01)。结论:弥漫型AGC患者预后较差。较大的肿瘤直径、高T分期、高N分期、部分胃切除、高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4.
小肠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毛细血管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该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慢性出血甚是少见.该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本文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慢性出血病例,病人男,44岁,主诉"乏力伴头晕2年,加重1月",血常规显示为重度贫血,胶囊内镜显示小肠糜烂并出血,小肠隆起性肿物.遂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检提示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法对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女性血清IL-6、NPY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河北省定州市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女性9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在佐匹克隆基础上采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2组共坚持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记录多导睡眠图指标以及SAS评分、SDS评分,采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IL-6、IL-1β、TNF-α、NPY、5-HT表达水平,同时比较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升高,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降低,SAS积分、SDS积分降低,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血清NPY、5-HT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后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较高,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较低,SAS积分、SDS积分较低,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较低,血清NPY、5-HT水平较高(P0.05);对照组有效率83.33%(33/45)低于观察组有效率为91.11%(41/45),(P0.05);2组间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对女性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疗效确切,降低血清IL-6和提高NPY水平,改善负性情绪,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更年期失眠妇女血清促卵泡激素(FSH)、白介素1β(IL-1β)及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将76例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女性,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艾司唑仑、谷维素治疗,观察组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检测2组血清性激素、细胞因子及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应用多导睡眠图(PSG)评价睡眠质量,比较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SH、LH明显降低(P0.01),E_2升高(P0.01);2组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HT、β-内啡肽(β-EP)均升高(P0.01),5-羟吲哚乙酸(5-HIAA)降低(P0.01),睡眠潜伏期(SL)、觉醒次数(AT)、觉醒时间(AWT)、REW睡眠潜伏期(RL)降低(P0.01),睡眠效率(SE)升高(P0.01),S_1降低(P0.01),S_2、S_3+S_4、快波睡眠(REM)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SH、LH较低(P0.01),E_2较高(P0.01),IL-1β、TNF-α较高(P0.01),5-HT、β-EP较高(P0.01),5-HIAA较低(P0.01),SL、AT、AWT、RL均较低(P0.01),SE较高(P0.01),S_1较低(P0.01),S_2、S_3+S_4、REM较高(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中药舒肝解郁胶囊通过调节FSH、IL-1β、5-HT等机制,从而改善更年期失眠女性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方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更好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以英文检索词:pancreatic cancer,gemcitabine,nab-paclitaxel and abraxane和中文检索词:胰腺癌、吉西他滨及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出从建库至2018年10月的中英文文献。依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合适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并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 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临床研究文献,总计290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 1633例,对照组(FOLFIRINOX) 12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如疲乏[比值比(OR)=0. 61,95%可信区间(95%CI)=0. 46~0. 80,P=0. 0005]、腹泻(OR=0. 39,95%CI:0. 29~0. 54,P 0. 001)、恶心呕吐(OR=0. 46,95%CI:0. 26~0. 84,P=0. 01)、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OR=0. 61,95%CI:0. 43~0. 88,P=0. 007)以及需要二线方案治疗率(OR=0. 30,95%CI:0. 14~0. 63,P=0. 001)均低于对照组。而2组在疾病缓解率(OR=0. 82,95%CI:0. 45~1. 51,P=0. 53)、疾病控制率(OR=0. 97,95%CI:0. 48~1. 97,P=0. 93)、1年生存率(OR=0. 80,95%CI:0. 63~1. 01,P=0. 06)以及新辅助化疗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R=1. 84,95%CI:0. 33~10. 19,P=0. 4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术式选择以及可切除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合患者CT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两种扫描方法对进展期胃癌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性。 结果185例行根治性切除,13例因术中发现不可切除因素行姑息性或腹腔镜探查手术。198例患者平扫、增强CT检出率分别为93.9%(186/198)、96.5%(191/198)。在手术切除范围、腹腔镜辅助及开腹选择、远处转移判断方面,平扫CT的准确性分别为87.6%(149/170)、82.3%(130/158)、63.6%(7/11),增强CT的准确性分别为93.1%(149/160)、92.9%(130/140)、72.7%(8/11),两者在腹腔镜辅助及开腹选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平扫CT对进展期胃癌可切除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是89.2%(165/185)、23.1%(3/13)、84.8%(168/198),增强CT则分别为93.0%(172/185)、38.5%(5/13)、89.4%(177/1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MSCT增强扫描在判断切除范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准确性较高,在手术方式选择及腹腔镜辅助和开腹手术选择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进而提高了进展期胃癌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多西他赛单药及联合用药可在进展期胃癌中缓解疾病进展,延 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同的化学治疗方案中,多西他赛的剂量和疗程尚无统一标准,不良反应发生率各异,目前 疗效尚未完全确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包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按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0篇RCT文献,共计845例患者。Meta分析整体结果显示,试验组(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R0切除率(OR=1.90,95%CI=1.28~2.81,P=0.001)及临床有效率(OR=1.92,95%CI=1.05~3.51,P=0.03)均高于对照组(单纯手术或不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而两组手术切除率(OR=1.59,95%CI=0.93~2.73,P=0.09)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01,95%CI=0.65~1.59,P=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与不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组间R0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临床有效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