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PARP1、HSP70和HSPA8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CML患者25例,体检中心健康人群15例,用...  相似文献   
2.
模块教学是当前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发展方向,尚没有较好的评价体系可以借鉴.本研究以心血管与呼吸系统模块教学实践为例,分析考试试题及得分,系统地分析模块教学中医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应用的能力,比较优化后的课程教学效果,发现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模块教学中存在的原因,以此提出解决...  相似文献   
3.
科研模块式教学是一种针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之下,以实验室为依托,实施15个教学周的训练,开展3个模块化的科研课程;同时,以一系列科研讲座、文献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等活动为辅助,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模块式科研训练并在实验教学中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科研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强化医学院校本科生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让学生为进入临床研究或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因此,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策略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在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备受关注。目前,已广泛研究用于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类型主要是:心脏干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多能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探索了不同细胞在修复心血管疾病中的差异,而且观察了不同植入方式在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开发了多种利于临床评价观察干细胞命运转变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式。本文主要就近年干细胞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细胞类型选择、临床评价策略以及优化方案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湖北医药学院从医学教育整体考虑, 依据课程思政的整体要求与标准, 以基础医学学科群为切入点, 重塑"三维度"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目标, 建设了"六视角"同质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元素库, 搭建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四线、四结"整合衔接的立体化实现途径, 实现了"五育融合"整合式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9—2021学年调研结果显示, 超过90%的学生对该体系表示认可和接受, 超过70%的学生认为该体系对专业课程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医学学科群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是对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探索, 可以为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JARID1B、Hes1和MMP-9基因表达水平与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疾病的病程阶段及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血液科CML患者25例(慢性期15例、进展期10例)和体检中心正常人15例的外周血标本。按初次确诊为CML患者的病期和服用IM后的疗效分组(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JARID1B、Hes1和MMP-9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JARID1B、Hes1和MMP-9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与疾病阶段及IM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初次确诊未服用IM慢性期和进展期CML患者Hes1和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0. 05); CML患者慢性期JARID1B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 20),进展期患者JARID1B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0. 05); IM治疗有效组JARID1B和Hes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无效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 85、P=0. 82),MMP-9的表达水平有效组明显低于无效组(P 0. 05)。结论:JARID1B、Hes1和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与CML的不同病程分期有关; JARID1B、Hes1基因表达水平与IM疗效无关,MMP-9基因表达水平与IM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纳米药物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药物毒性效应机制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对加速纳米药物临床转化进程,确保纳米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对纳米药物特殊的理化性质影响纳米药物安全性的内在机制、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框架和具体的检测手段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纳米药物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纳米药物对机体造成毒性效应的主要原因,这种相互作用又主要取决于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形态、可变形性、表面性质、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由于纳米药物复杂的结构组成和特殊的理化性质,传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纳米药物,需要采取基于级联检测的毒理学评价方案并对特殊的理化性质进行充分表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