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98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结合血液流变学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间关系。方法:98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另用53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的全血黏度有显著差异。血热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燥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血热型P<0.01。血热型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未达显著意义。血燥型、血瘀型略下降P>0.05。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间关系。方法:98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另用53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的全血黏度有显著差异。血热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燥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血热型,P<0.01。血热型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未达显著意义。血燥型、血瘀型略下降,P>0.05。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侍诊皮肤病专家陈晴燕教授,总结出其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经验。陈教授认为本病是以热为主,病位在血分,血热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疗上提倡以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法配合中药药浴及西药调节免疫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00例肺经风热型寻常性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枇杷清肺饮加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为90.0%(45/50),显著优于A组的80.0%(40/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具有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皮损面积。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因双臀部角化性丘疹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绿豆大红斑丘疹,随后皮疹逐渐增多,部分融合成片,局部有少量分泌物,自觉瘙痒,未做任何诊治.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侧臀部可见粟粒至米粒大红斑丘疹.略呈淡褐色,边缘角化、增厚,部分融合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界清,表面覆有黄色及污褐色固着鳞屑,左侧臀部个别皮疹可见破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自拟中药汤剂及中药洗剂对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及瘙痒评分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中医疗效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且中医证型属血热证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试验A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试验B组在试验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外用中药洗剂,疗程均为8周。记录3组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PASI评分及3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的PASI评分及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A组及试验B组治疗后PASI评分降幅、瘙痒评分降幅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B组明显优于试验A组(P0.05)。结论:自拟中药汤剂及中药洗剂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内服中药汤药联合外用中药洗剂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湿疹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1]。其特点为剧烈瘙痒,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反复发作。现将近几年经中医辨证施治的85例湿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雷火灸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四肢部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的VA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中医疗效机制。方法 :选择诊断为四肢部位PHN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B12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日1次;观察B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身痛逐瘀汤日1剂;观察A组在观察B组的治疗基础上运用雷火灸;疗程15 d。记录3组治疗前、治疗5 d、10 d、15 d(治疗后)时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A组及观察B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A组明显优于观察B组(P0.05)。结论 :雷火灸联合身痛逐瘀汤能有效改善四肢部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