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2 423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20.5%(95%CI:18.5~22.7)。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早期手术经验不足、瓣膜栓塞或需要置入第2个瓣膜、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手术时间、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高达20.5%,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当针对其预测因子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5 378例患者,术后接受DAPT治疗≤6个月为7 672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为7 706例(≥12个月DAPT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12个月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可有效降低主要出血(比值比=0.58,95%可信区间:0.37~0.9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全因死亡(比值比=0.90,95%可信区间:0.73~1.11,P=0.314)、心原性死亡(比值比=0.93,95%可信区间:0.70~1.24,P=0.617)、心肌梗死(比值比=1.13,95%可信区间:0.91~1.41,P=0.275)、支架内血栓(比值比=1.21,95%可信区间:0.79~1.85,P=0.382)、脑血管意外(比值比=1.00,95%可信区间:0.66~1.51,P=1.000)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6个月DAPT组与≥12个月DAPT组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DAPT组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更适用于新一代DES置入后,高出血风险、低血栓风险、服药依从性差和正常药物反应性的患者。然而≤6个月DAPT组对置入DES的特定中国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Scopus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关于Absorb BVS与新一代DES治疗冠心病的≥2年随访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bsorb BVS与新一代DES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最终纳入9个临床研究,其中7个为随机对照研究,共6 673例患者(Absorb BVS组3 766例,DES组2 907例)。Absorb BVS组与DES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患者相关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sorb BVS组患者主要临床终点靶病变失败[比值比(OR)=1.38,95%可信区间(95%CI)为1.14~1.67,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Absorb BVS组患者次要临床终点所有心肌梗死(OR=1.63,95%CI为1.27~2.08,P<0.05),明确/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OR=3.06,95%CI为1.96~4.78,P<0.05),极晚期支架内血栓(OR=4.36,95%CI为1.72~11.07,P<0.05),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OR=1.41,95%CI为1.11~1.79,P<0.05)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结论 Absorb BVS治疗冠心病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可能劣于新一代DES。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球囊扩张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发表的有关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研究的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其中,8个非随机对照研究,1个随机对照研究,共1 217例接受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26.4%(95%可信区间23.6~29.4)。其中,3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6.2%(95%可信区间4.0~9.4)。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因子包括年龄、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基线肌酐水平、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和造影剂使用量。结论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深入研究其临床预测因子,有利于提高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具有密切联系。CD133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肿瘤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前期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胰腺癌组织与细胞中均存在CD133+肿瘤干细胞。本设计以胰腺癌干细胞为着眼点,以其特异性标志物CD133 为靶点,制备表面耦连抗CD133单克隆抗体, 以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顺磁氧化铁(SPIO)为显像剂,涵盖MRI和光学两种成像信号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生物安全性及靶向性。 【实验内容】 (1)改良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PIO并通过修饰将二羧基PEG连接到表面;(2)热分解及配体交换法制备UCNPs并修饰;(3)通过SPIO表面羧基与UCNPs表面氨基的酰胺化反应,制备SPIO/UCNPs复合纳米材料;(4)MTT,溶血实验、微核实验、半数致死量实验等评价 SPIO/UCNPs的生物安全性;(5)酰胺化反应将抗CD133抗体耦联到SPIO/UCNPs纳米复合物表面,得到最终的双模态探针;(6)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CD133mAb-SPIO/UCNPs)的表征及亲和力、体内代谢、体内分布、体内外靶向实验。 【材料】 氯化钇、氯化镱、氯化铒、正硅酸四乙酯、氟化铵、聚丙烯酸、CD133抗体、二羧基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NOD-SCID小鼠。 【可行性】 (1)前期工作:已熟练掌握UCNPs及SPIO的制备与修饰方法,并已完成SPIO/UCNP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部分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2)实验平台:依托教育部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创新性】 (1)利用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追踪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可以在活体条件下进行的、无创、动态、高分辨率的特异性靶向检测方法,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经文献查新检索,表面耦连抗CD133单克隆抗体, 以SPIO、UCNPs为显像剂,涵盖MRI和光学两种成像信号的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国内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常规急性心梗治疗模式比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绿色通道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进行评估。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选取了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15例,其中绿色通道组68例,非绿色通道组247例。临床结局包括30 d随访内以及1年随访内发生的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主要临床终点是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包括了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绿色通道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30 d内心源性死亡(2.9%vs 2.0%)、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2.9%vs 2.8%)、确定的支架内血栓(1.5%vs 0.8%)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未经绿色通道组救治的患者,而绿色通道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1.5%vs 1.6%,P=0.93)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4.4%vs 5.4%,P=0.78)的发生率均低于非绿色通道组。绿色通道组心梗患者在1年内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4%、2.9%、2.9%、1.5%、5.9%,均小于非绿色通道组(7.3%、4.5%、3.6%、2.4%、11.3%,均P>0.05)。结论与非绿色通道组患者比较,经绿色通道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1年随访结果事件的发生率均较低。因此,绿色通道的设置对抢救急性心梗患者有益,应积极在中国广泛推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