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雨田  曹红  吴元凯  谢仕斌  赵志新  高志良 《新医学》2006,37(9):584-586,F0003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暴发型复发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预防及治疗乙肝复发的方法.方法:总结2例OLT术后出现乙肝暴发型复发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及OLT术后乙肝复发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体会.结果:①2例均为暴发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OLT术后第22日及第24日.②2例术前均较长时间服用拉米夫定,术前检测HBV DNA及YMDD变异株均为阳性.③乙肝复发时均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HBsAg、HBV DNA阳转及肝功能异常.④病理改变特点:广泛融合性的肝细胞坏死,小胆管增生,胆汁淤积,汇管区有纤维化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示HBsAg及HBcAg过度表达.⑤积极治疗仍不能阻止2例迅速再次出现肝衰竭,1例死亡,另1例行第2次OLT术,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至今存活.结论:①对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OLT手术前后选用合适的抗HBV药物,重视YMDD变异株的产生,对预防其乙肝复发及复发后病情进展尤其重要.②终末期肝病患者一旦出现OLT术后乙肝暴发型复发,则病情进展迅速并可短期内出现肝衰竭,预后极差,必要时可行第2次OL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3,GPC3)、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在血清中的浓度及对乙肝相关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相关HCC患者( HCC组)、20例乙肝肝硬化者(肝硬化组)、20例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组)及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GPC3、GS、HSP70的水平。结果 HCC组血清GPC3水平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PC3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697,敏感度84.21%,特异度55.1%。 HCC组与肝硬化组及慢乙肝组间血清G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603,敏感度46.67%,而特异度79.66%;HCC组与其余3组血清HSP7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P70诊断乙肝相关肝癌ROC曲线示AUC为0.725,敏感度58.06%,特异度89.55%;针对AFP<200 ng/mL的HCC患者,仅HSP70的血清检测AUC达0.725,其他指标对于小肝癌的诊断AUC均未达0.7。结论 ELISA法检测血清GPC3、GS、HSP70水平对诊断乙肝相关肝癌无临床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及重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及重症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重度或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用药相同,观察组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25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碱酯酶(CHE)的水平,统计病死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BIL、PTA、CHE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观察组病死率为43.2%,对照组为41.94%,两者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度和重症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不确切。同时难以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对临床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出现YMDD变异后对临床病情及病毒量的影响 ,以及YMDD变异与前C区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 13 5例曾用过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住院病例 ,按检查结果分为两组 ,YMDD变异组 61例 ,未变异组 74例 ,对两组病情诊断、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 ,YMDD变异与HBeAg、前C区变异的关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YMDD变异与未变异在慢性肝炎 (轻度 )分别为 9.8% ( 6/ 61)与 8.1% ( 6/ 74)、慢性肝炎 (中度 )分别为 44 .3 % ( 2 7/ 61)与 48.6% ( 3 6/ 74)、慢性肝炎 (重度 )分别为 2 6.2 % ( 16/ 61)与 2 9.7% ( 2 2 / 74)、慢性重型肝炎分别为 9.8% ( 6/ 61)与 14 .9%( 11/ 74)、肝硬化分别为 4.9% ( 3 / 61)与 10 .8% ( 8/ 74) ,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病毒载量 <1×10 4copies/ml者分别为 1.6% ( 1/ 16)与 2 0 .3 % ( 15 / 74,P <0 .0 1)、1× 10 4~ 10 6copies/ml者分别为 9.8% ( 6/ 61)与 2 9.7% ( 2 2 /74,P <0 .0 1)、≥ 1× 10 7copies/ml者分别为 88.5 % ( 5 4/ 61)与 5 0 .0 % ( 3 7/ 74,P <0 .0 1)。肝功能 6项指标中ALT、ALB、A/G、TBIL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ST、PTA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5 )。YMDD变异组中HBeAg阳性率 68.9% ( 4 2 / 61) ,未变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Th17淋巴细胞表型、比例及其与病毒清除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甲型H1N1流感患者70例、季节性流感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68例分别纳入3组.通过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测定3组人群外周血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淋巴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6水平;RT-PCR检测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载量.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患者Th17淋巴细胞比例为(2.740±0.210)%,较健康对照者的(3.443±0.154)%及季节性流感患者的(3.443±0.277)%显著下降(F=4.242,P<0.05),而3组间Th1、Th2、Treg淋巴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浆TGF-β水平为(10±8)ng/mL,较健康者的(43±32)ng/mL及季节性流感患者的(18±10)ng/mL显著下降(F=17.72,P<0.01);甲型H1N1流感患者PBMC中TGF-β水平为(782±736)pg/mL,较健康者的(1462±315)pg/mL及季节性流感患者的(1481±348)pg/mL显著下降(F=5.730,P<0.01);Th17淋巴细胞比例与病毒清除时间呈负相关(r=-0.38,P=0.02).结论 甲型H1N1流感患者Th17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且与TGF-β水平密切相关,其降低可能导致机体延长排毒时间.  相似文献   
6.
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应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及其与并发肺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有68例健康人、53例单纯甲型H1N1流感患者、16例并发肺炎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选,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和频率;ELISA方法 测定血浆TGF-β、IL-6、IFN-γ水平.统计学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并发肺炎甲流患者高峰病毒载量和排毒时间较单纯甲流患者显著升高;而Th17淋巴细胞较单纯甲流患者及健康人显著下降(P<0.05),但Th1、Th2、Treg淋巴细胞比例3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肺炎甲流患者血浆TGF-β水平较其他两组人群显著下降(P<0.05),IL-6、1FN-γ水平三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毒时间与降低的Th17淋巴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有抑制Th17淋巴细胞的作用,而Th17淋巴细胞下降及其导致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降低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从而导致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可引起各种类型肝脏疾病,包括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自从1967年首次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以来[1],HBsAg从最初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定性诊断指标逐渐发展为目前广泛应用的HBsAg定量诊断及检测指标。HBsAg是HBV的结构蛋白,很少发生转阴。HBsAg血清学转换是病毒清除、病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HBsAg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中,以指导抗HBV疗效分析。当前利用HBsAg在临床治疗抗HBV中意义愈加重要,本文就HBsAg的生物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的分析,初步探讨BMP-7在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对56例慢性HBV感染者及5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按病理诊断分组。其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1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重型8例,乙肝肝硬化10例,肝癌8例。进行BMP-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镜下分布特点,取部分标本进行图像分析。取8例肝癌患者癌结节及3例癌旁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BMP-7mRNA的表达。[结果]BMP-7阳性单位在正常人肝脏(7.27±2.88)、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8.50±3.22)、中度(10.96±2.88)、重度(13.11±1.26)有逐渐增加趋势,重型肝炎(7.50±1.21)、肝硬化(8.24±1.79)较中度、重度低;进一步比较BMP-7阳性区灰度有相似结果(P值均小于0.01)。BMP-7在肝脏既有胞浆型表达,也有胞膜型表达。在慢性中度、重度患者及肝硬化结节内为弥漫性表达;但在重型肝炎患者,仅呈灶状表达;在癌周组织有弥漫或灶状表达,在癌结节表达极少。[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BMP-7表达增多,但是在重型肝炎肝组织及肝癌结节中表达减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长期随访队列中慢性HBV感染者的随访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2328例门诊随访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依从性,每位患者均被要求至少6个月门诊复诊,能达到要求者定义为依从性好,反之为依从性差.收集每位患者入随访时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址、酗酒史、家族史、是否因肝病住院)及随访过程中的治疗及应答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随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队列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0年.两组在人口学及病史资料方面,性别、居住地、嗜酒史、乙肝家族史、因肝病住院史无差异,但依从性好的组的年龄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比例高于依从性差的组.在基线水平上,入随访肝硬化或肝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HBeAg阳性率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血清总胆红素(TB)、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治疗效果及病情进展方面,ALT、AST、Alb、HBV DNA、ALT复常率、DNA转阴率、HBeAg转换率、有无抗病毒以及是否出现耐药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表面抗原转阴、新发肝癌、疾病进展、TB、HBeAg阳性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家族史、基线DNA水平、HBeAg水平、末次ALT、末次DNA水平以及有无抗病毒为慢性HBV感染者依从性好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肝癌家族史、基线更高的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末次更高的ALT、HBV DNA水平以及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HBV感染者长期随访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非肝病专科对慢性HBV感染者应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前后HBV相关标志物的监测和抗病毒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在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住院的这类特殊病例的HBV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中,仅58.6%进行了相对规范的随访,23.6%进行了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肝损害发生率54.3%,肝衰竭相关病死率13.6%;规范随访组的肝损害发生率(45.1%)显著低于不规范随访组(67.2%)(P=0.043),但肝衰竭相关病死率无差异(P=0.949);结缔组织病患者的规范随访率显著低于恶性血液病(P=0.013)和肾病综合征者(P=0.021)。结论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慢性HBV感染者使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的HBV相关指标监测、抗病毒治疗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