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在室温下的栅控恒压电晕充电后经不同强度紫外线辐照的表面电位测量,研究了紫外线对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多孔膜、聚四氟乙烯非多孔膜驻极体电荷储存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两种聚四氟乙烯驻极体医疗产品使用紫外消毒方法的可行性.结果:(1)在常温条件下,紫外线辐照对两种聚四氟乙烯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的影响不大;(2)聚四氟乙烯多孔膜驻极体的电荷储存能力随环境湿度的提高而略有下降;(3)聚四氟乙烯医用驻极体产品可采用紫外消毒法消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壳聚糖纤维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的机械及生物相容性能。方法使用纳米壳聚糖纤维强化CPC骨水泥,通过MTT比色法及DAPI染色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情况;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检测其力学性能。结果三点弯曲试验表明经过壳聚糖纤维强化后的骨水泥的机械性能(17.3±4.5)MPa较之普通骨水泥有明显改善(5.3±1.4)MPa;并且这样的改进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没有影响,其毒性试验显示新材料相容性比值为(97.5±3.3)%。细胞增值实验3天吸光值分别为(0.237±0.025)、(0.451±0.015)、(0.726±0.032)。结论新型纳米壳聚糖纤维强化型骨水泥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手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胫骨多段骨折患者,根据AO分类方法筛选出C2型骨折21例:左侧9例,右侧12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15~71岁,平均(44±2.1)岁。入选病例均采用微创经皮插入LCP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8~15个月,术后3~4月骨折线变模糊,术后6~9月骨折处出现大量骨痂;膝关节屈曲为(147±3.2)°,伸直为(0±0.5)°;踝关节背伸(9±1.2)°,跖屈(43±2.1)°;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7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24%。结论经皮LCP钢板固定胫骨多段骨折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驻极体诱导3T3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公主体对3T3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变化的,体诱导3T3细胞凋亡与游离Ca^2 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300V和-500V驻极体作用3T3细胞48h,即时依次加入CaCl2,A23187,EDTA,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和3T3细胞的凋亡量。结果:(1)负极性驻极体作用3T3细胞后,3T3细胞出现10%的凋亡量;(2)驻极体作用3T3细胞以后,细胞质游离Ca^2 浓度升高,Ca^2 浓度的升高不是由于细胞内钙池的释放,而是由于细胞外Ca^2 内流所引起,结论:驻极体诱导3T3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细胞外Ca^2 内上起的。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由衰老、肥胖、创伤、遗传等多因素引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是临床上骨科医生面临的棘手疾病,该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可通过影响软骨衰老、软骨基质代谢、软骨损伤等作用参与OA的发生发展进程,这一过程可能与核因子-κB(NF-κB)、Toll样受体4(TLR4)、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等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本文拟就白藜芦醇在OA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靶向超声介导VEGF165基因联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治疗大鼠心肌缺血的有效性.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只.超声介导治疗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法,经大鼠尾静脉输入含VEGF165 cDNA及抗ICAM-1单克隆抗体的造影剂1 ml;单纯联合治疗组仅输注等量的VEGF165 cDNA及抗ICAM-1单克隆抗体混合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每组分别于24 h和14 d后处死动物,分别行坏死区中性粒细胞计数、梗死心肌质量百分比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坏死区心肌VEGF蛋白表达,毛细血管染色法对坏死心肌进行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心肌缺血24 h后,坏死边缘区中性粒细胞计数超声介导治疗组<单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P<0.01);心肌缺血24 h和14 d后,超声介导治疗组梗死心肌质量百分比均低于单纯联合治疗和对照组(P<0.05);心肌缺血14 d后,超声介导治疗组中可见大量VEGF阳性反应的棕褐色颗粒,而单纯联合治疗组相对减少,对照组心肌中仅有极少量.心肌缺血14 d后,超声介导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单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P<0.05).结论:靶向超声介导VEGF165 cDNA联合抗ICAM-1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提高缺血心肌局部药物浓度,促进心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丁酸钠对大鼠肝卵圆细胞系WB-F344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探讨丁酸钠体外诱导WB-F344细胞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条件及分化规律.方法:不同浓度丁酸钠(0.75、2.25、3.75、4.5 mmol/L)作用于WB-F344细胞(丁酸钠处理组),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3.75 mmol/L丁酸钠作用WB-F344细胞后,免疫组化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观察CK19、β4-整合蛋白、γ-谷胺酰转肽酶(GGT)以及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 mRNA表达的变化.以同期常规培养未作处理的WB-F344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丁酸钠处理后,各组WB-F344细胞生长均受到抑制,3.75、4.5 mmol/L丁酸钠处理组光密度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0.75、2.25 mmol/L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75、4.5 mmol/L丁酸钠诱导后细胞变大变圆,细胞核增大,核质比减小,而0.75、2.25 mmol/L组细胞形态无显著变化.3.75 mmol/L丁酸钠处理组WB-F344细胞CK19阳性率为(92.3±1.1)%,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3±0.2)%(P<0.01).3.75 mmol/L丁酸钠处理组可见β4-integrin表达,而空白对照组未见表达;GGT、CK19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空白对照组见AFP表达,而3.75 mmol/L丁酸钠处理组未见表达;ALB在两组均未见表达.结论:3.75 mmol/L丁酸钠适合体外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系WB-F344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胚胎肝组织中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变化,探讨人肝干细胞的来源、分化与迁移规律.方法:用常规病理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0例4~35周龄胚胎肝组织中几种细胞的肝胆标记(AFP、GST-π、CK7、CK19)和造血干细胞标记(CD34、c-kit)的表达及变化.结果:AFP阳性表达始于4周龄胚胎肝,至16~24周龄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仅部分胆管板和少数界板细胞阳性;GST-π阳性表达始于6周龄后的胚胎肝肝索细胞和8周龄后胆管板细胞,但26周龄后仅部分胆管板细胞及少数界板细胞阳性.CK19在6~11周龄肝索细胞内阳性表达达到最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但胆管板细胞始终阳性;CK7仅限于14周龄之后的胆管板细胞和胆管上皮内表达.8周龄胚胎肝胆管板中开始可见CD34和c-kit阳性细胞,肝索和门静脉附近间充质内也可见少数表达CD34和c-kit的单个核细胞;但21周龄后CD34和c-kit阳性细胞仅见于胆管板及汇管区间充质内而肝索内少见.结论:4~16周龄胚胎肝细胞主要由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组成;16周龄胚胎肝内大部分肝索细胞开始表现出向肝细胞定向分化的特点,而作为未来Hering管细胞来源的胆管板则仍含有肝干细胞;胚胎肝内部分肝干细胞可能来源于造血系统;这些与前期研究提出的"肝流域假设"中涉及肝干细胞所在及来源的假设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自体窦房结细胞移植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未成年猪窦房结细胞移植到自体右室近心尖部,探索临床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新方法.方法:取健康未成年猪12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安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后,切取自体窦房结组织进行消化培养并制成细胞悬液,注射到移植组自体右室近心尖部心肌内,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培养液.2周后射频消融希氏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建立模型后对两组动物经股静脉微泵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观察心律改变.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未成年猪窦房结细胞主要呈梭形,活细胞率≥75%.射频消融希氏束后,移植组和对照组均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移植组室性自主心律高于对照组(P<0.05).经心内膜起搏标测证实,移植组室性自主心律起源于细胞移植部位.注射ISO后,移植组室性心律改变明显(P<0.05).结论:分离的未成年猪窦房结细胞移植到自体右室近心尖部,能够提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后的心室率,且对异丙肾上腺素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曲古霉素A(TSA)对体外培养膀胱癌细胞生长情况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5、0.1、0.2、0.4、0.8 μmol/L)的TS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TSA(0.4 μmol/L) 诱导后膀胱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后膀胱癌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印迹法检测处理后膀胱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变化;FQ-PCR检测处理后膀胱癌细胞p21CIP1/WAF1、cyclin A和cyclin E mRNA的表达.结果:TSA体外能明显抑制T24细胞生长,且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TSA(0.4 μmol/L)诱导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大量具有凋亡形态特征的T24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示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且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Sub-G1)峰;TSA可明显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并诱导p21CIP1/WAF1的mRNA表达和抑制cyclin A的mRNA表达,而对cyclin E无明显作用.结论:TSA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而发挥体外抗膀胱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以及相关基因(p21CIP1/WAF1、cyclin A)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