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检测乳腺癌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二氟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表达状况,评价TS、TP、DPD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81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均接受CMF方案新辅助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新辅助化疗前麦默通活检系统切取的乳腺癌组织中TS、TP和DP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TS、TP阴性患者的部分缓解率要明显高于阳性患者,而DPD阳性患者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PD阴性患者Ⅲ~Ⅳ度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阳性患者(P<0.05),而TS、TP的表达水平与化疗所产生的毒副反应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TS、TP及DPD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接受CMF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相关,而DPD的表达则与含5-FU类化疗药物所产生的毒副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化学合成可吸收线在胃肠道吻合中的应用(附1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遭吻合是消化道重建的重要步骤,目前主要有器械吻合、缝合法和粘合法.国内主要用丝线缝合行消化道重建。但由于丝线为不可吸收线,作为异物长期暴露于消化道刺激胃肠壁组织,是造成吻合口炎和溃疡的重要原因。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人工化学合成可吸收线的成功及其临床应用是缝合材料的巨大进步。此类缝线具有均一性、无抗原性、无毒性、柔韧性良好易于操作等优点,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从1993年起用聚乳酸羟基乙酸线先后进行了胃肠道间断单层和连续单层吻合138例,158个吻合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由于体质差 ,对二次手术和化疗一般不能耐受。内分泌治疗由于副作用小 ,缓解率高 ,为广大医患所接受 ,特别是雌激素受体 (ER)或孕激素受体 (PR)阳性的患者 ,其治疗效果甚至优于化疗。由于雌激素来源的不同 ,绝经前后内分泌治疗药物选择有所不同。现综述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分化情况 ,评价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对69例乳腺癌标本进行α 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以 8例无癌区域乳腺组织 (距癌肿边缘 5cm以上 )为对照 ,分析浸润性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分化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雌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结果 无癌区域乳腺组织和原位癌间质无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分化现象 ,5 5 .5 %的浸润性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有α SMA阳性表达 (P <0 .0 5 ) ;68.3 % ( 2 8/ 41)的淋巴结转移病例出现间质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分化 ,且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2 6.3 % ,P <0 .0 5 ) ;组织学Ⅱ ,Ⅲ级的浸润性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分化 ( 2 6/ 3 9)明显多于组织学Ⅰ级 ( 7/ 2 1,P <0 .0 5 )。结论 间质成纤维细胞平滑肌分化与乳腺癌的浸润和恶性程度有关 ,肌成纤维细胞可能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旁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多药耐药现象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终导致了治疗失败,然而遗憾的是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一个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的细胞亚群,是复发及转移的根源.这部分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随后,人们相继从血液系统肿瘤及多种实体瘤中分离、鉴定了肿瘤干细胞.随着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及确认,人们对肿瘤的复发、转移及多药耐药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及复发转移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线索.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巨大淋巴结增殖症为一种良性淋巴瘤,临床极少见,发生于肠系膜更为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男,22岁,因周身乏力,左上腹隐痛不适,扪及包块半年于92年3月21日住院。体查:T37.8℃、P80次/m,发育中等、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软,肝脾未触及、左上腹可触及6×5cm大小肿块、边缘尚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质硬、无压痛、腹水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85例乳腺肿块病人进行细针穿刺,对穿刺细胞分别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和光镜细胞学检查.以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结果为最终标准,分别对两种检测方法在术前诊断乳癌方面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 术前端粒酶活性检测同穿刺细胞学相比,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2.6%(P>0.05),灵敏度分别为91.9%和64.5%(P<0.05),约登指数分别为65.8%和47.1%(P<0.05).结论 乳腺肿块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癌术前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术中淋巴染色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判定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淋巴染色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判定中的作用。方法:62例Ⅰ、Ⅱ期乳腺癌,术中向乳腺肿块或其周围组织内注入1%亚甲蓝注射液4ml,术后将腋淋巴结按部位统计每例染色淋巴结的数量、转移度,计算用染色淋巴结判断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漏诊率。结果:62例淋巴染色均而获成功。23例腋淋巴结查见转移癌,其中20例染色淋巴结查见转移癌。判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敏感性为87.0%(20/23),特异性为100%(39/39),准确性为93.7%(59/62),漏诊率为13.0%。染色淋巴结的转移度34.8%(39/112),与总体淋巴结及未染色淋巴结的转移度(27.5%、29.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亚甲蓝作为术中淋巴染色剂,对早期乳腺癌病人有较高的成功率,应用染色淋巴结作为前哨淋巴结来判断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较高的漏诊率,其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9.
保留乳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结合28例乳腺癌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的手术经验,介绍了该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认为保留乳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我国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有关研究报告很多,遗憾的是其机制尚不清楚,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癌、控癌措施。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一直是导致最终治疗失败的主要问题。WHO提出的新目标和理念——肿瘤属于可调控的慢性疾病。新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而且是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根源。这部分细胞被称马肿瘤干细胞。国内外相继从血液系统肿瘤及多种实体瘤中分离、鉴定了肿瘤干细胞。随着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及确认,人们对肿瘤复发、转移机制和对策有了新的认识和期望,从而为恶性肿瘤治疗後的复发转移的预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