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上腹部X线片检查和胃12指肠造影检查,只能提供肝脏局限性增大、变形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间接征象,对肝脏肿瘤的定位诊断有一些参考价值,但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无作用。2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脏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对肿瘤的部位和性状诊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直径rt10mm的小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对肝脏囊肿性和实质性肿瘤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作用。如与CT相结合,可使诊断正确率有明显提高。3CT是目前对肝癌最理想的诊断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病灶检出率可在90%以上。有时CT对小肝癌、等密度肝癌和不典型肝癌的诊断仍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和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未经血压干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7例,按其致病因素进行TOAST分型,同时按其病变部位和病灶大小进行OCSP分型;分别观察各分型1周内的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合理的护理方法。结果首测血压:急性脑梗死入院后,首次测量血压增高者有141例(89.8%),其中108例(69%)有高血压史,101例(64.3%)有药物治疗史;且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总体规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入院当天首测血压值为其最高值,之后7d呈逐渐下降趋势,以前24h最为明显,1周内可基本降至正常水平。分型差异:不同的TOAST及OCSP分型患者血压的分布区间不同,以收缩压表现最为明显;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腔隙性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其均值显著高于其他TOAST分型(P〈0.05);后循环型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其均值显著低于其他OCSP分型(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经密切护理可在发病1周内降至正常水平;其急性期血压值因患者药物史、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病灶范围等差异有所变动;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各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人群血压变化规律,以期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合理控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急性期脑梗死未经血压干预患者157例。按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5例)、心源性栓塞型(44例)、小动脉硬化和腔隙性脑梗死型(51例)、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型(7例)。按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型梗死(30例)、部分前循环型梗死(46例)、腔隙性梗死(51例)、后循环型梗死(30例)。分别研究各亚型患者入院7d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1)69%患者此次脑梗死发病前即自知患有高血压,其中约半数患者(36%)从未治疗过高血压。(2)急性脑梗死入院后,首次测量血压增高者占89.6%。(3)脑梗死急性期,发病第1天多数患者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发病前7d,患者表现为血压逐日下降的趋势。不同的TOAST及OCSP分型患者血压(主要为收缩压)的分布区间不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腔隙性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型和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收缩压水平相对较低。后循环型梗死表现为较低甚至接近正常水平的收缩压。结论针对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化规律,需采取不同的血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不典型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128例诊断为脑桥梗死的患者(不典型108例),同时选取128例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比较两种疾病患者其临床体征的异同。分别予CT及MRI DWI检查。结果 脑桥梗死组临床表现与大脑半球脑梗死类似,但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发生率高,中枢性舌面瘫轻、失语轻、病理征少且病情容易进展。MRI DWI在对脑桥梗死的检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脑桥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诊断为大脑半球脑梗死,使用MRI DWI检查要优于MRI T1 T2及CT。  相似文献   
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5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键  黄帆 《新医学》2005,36(5):274-275
目的:总结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并探讨头部CT及磁共振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眩晕或头晕,共32例(91%),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26例(74%),恶心、呕吐22例(63%),交叉性感觉障碍28例(80%),同侧霍纳综合征24例(69%),同侧肢体共济失调22例(63%)。且有病例出现锥体束受累体征,如6例有对侧轻度偏瘫,10例巴宾斯基征阳性。35例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延髓病变;30例头部磁共振显示右侧延髓梗死16例(53%),左侧延髓梗死10例(33%),合并同侧桥脑梗死2例(7%)、合并同侧小脑梗死3例(8%)。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眩晕或头晕、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恶心、呕吐、交叉性感觉障碍等,且有锥体束受累体征,提示不典型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可累及锥体束,磁共振有助于其诊断,但在病灶检出上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及进展程度与血清ET、BG、Cr及UN水平的关系,以期为ICVD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012年间收治的急性ICVD患者79例(研究组),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ET、BG、Cr及UN水平;并与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1例(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确定敏感指标。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79例急性ICVD患者分为轻度缺损21例(TCⅠ组),中度缺损33例(MCⅠ组),及重度缺损25例(SCⅠ组);比较各敏感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敏感指标的确定:研究组患者ET及BG两项指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稍高于对照组,UN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ET、BG为急性ICVD的敏感指标。敏感指标的比较:MCⅠ组患者ET及BG水平显著高于TCⅠ组(P〈0.05);SCⅠ组患者ET及BG水平显著高于MCⅠ组(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其ET及BG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 ET与BG两项指标与急性ICVD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ICVD的敏感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可从抗ET与降BG入手,摸索急性ICVD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骶丛及坐骨神经的MR评价与尸体断面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骶丛和坐骨神经的不同断而图像与尸体解剖断而的对照分析,来选择与判断最佳MRI扫描断而以清楚显示骶丛和坐骨神经近段,为临床治疗原发性或/和继发性骶丛及坐骨神经病变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择5具尸体分别行MRI 3个冠状、2个横断面扫描后,冰冻尸体进行相对应性切片断层。对30个成年自愿者骶丛神经采用5个MR影像断面扫描,采用一种四等级评分标准方法对每一种断面影像中骶丛神经解剖的显示程度进行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显示骶丛神经解剖特征的最佳影像扫描断面。结果:对于评估骶丛神经和坐骨神经的解剖状况至少需要2个扫描断面;垂直冠状位和水平轴位扫描层而的显示能力较其它所有的冠状和轴位层面都好。结论:①采用MR扫描可清楚地显示骶丛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特征;②MRI垂直冠状位和水平轴位对显示骶丛及坐骨神经最为有用;③MRI SE序列T1WI对显示正常骶丛或坐骨神经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该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根据TSH是否小于0.27 uIU/mL分成 TSH降低组和 TSH正常组。入院时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出院后随访3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TSH降低组3个月时的HAMD评分(16.04±3.34 vs .14.03±3.47,P=0.000)、mRS均明显高于TSH正常组(3.2±1.1 vs .2.1±1.5,P=0.000)。TSH降低组预后差的比率(89.3%)高于TSH正常组(38.4%)。结论 TSH浓度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可能存在相关性,TSH浓度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使用甘露醇的关系。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发病时间分成:发病6h内(A组)50例、发病6~24h内(B组)50例、发病24h后(C组)50例;采用Brott的诊断标准,血肿体积比治疗前增大超过33%为血肿扩大;血肿体积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分析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不同时期应用甘露醇的关系。结果150例中应用甘露醇血肿扩大31例(20.67%),发生在48h内21例(67.7%),明显高于发生在72h内10例(33.3%)(Х^2=3.91,P〈0.05);A组血肿扩大(42.0%)明显高于B组(18.0%)、C组(2.0%)(Х^2=3.95,P〈0.05;Х^2=6.78,P〈0.01);治疗第15天,C组好转率(70.0%)明显高于A组(52.0%)(Х^2=4.25,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可诱发继续出血,并对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