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重建角结膜表面,预防翼状胬肉复发。方法 采用羊膜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随访1~15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 形成了稳定的眼球表面,翼状胬肉复发率降至7.89%。结论 本术式能有效修复角膜、结膜缺损,重建眼球表面.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夏世刚  彭辉灿 《眼科研究》2011,29(9):798-79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是最直接的眼内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之一。密蒙花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一种中药,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降低皮肤和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160眼)患者分成四组: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组):长期配戴RGP(20例,40眼);角膜塑形镜组:长期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22例,44眼);软性接触镜组:长期配戴软性接触镜(20例,40眼);对照组:为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18例,36眼),分别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检测视力,施墨(Schirmer I)试验检测泪腺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印迹细胞学(CIC)观察结膜表层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泪膜羊齿状实验评估泪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的泪腺分泌功能和泪膜破裂时间均降低,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长期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结膜杯状细胞减少,且不能形成良好的蕨样变现象。结论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浓度庆大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1例眼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庆大霉素组26例,常规治疗组25例.庆大霉素组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维生素B1和B12肌肉注射,同时采用局部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加庆大霉素(4 000 U/mL),常规治疗组除不加庆大霉素外,其余治疗相同.结果 庆大霉索组治疗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χ2=6.74,P<0.05).结论 眼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局部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加庆大霉素后疼痛可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Bcl-2,p16和PCNA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Bcl-2,p16和PCNA的表达。 方法:视网膜母细胞瘤标本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cl-2,p16和PCNA表达水平。 结果:Bcl-2,p16和PCNA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5.6%,47.2%,61.1%,分化型与未分化型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Bcl-2,p16和PCNA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治疗60岁以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73眼60岁以上AACG患者施行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术后观察其前房深浅、眼压高低和滤过泡形态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控制理想,术后3~36mo,眼压平均12.5±4.8mmHg,显著低于手术前。术后75%(55/73)患眼视力提高。滤过泡96%(70/73)为Ⅰ,Ⅱ型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主要为部分患眼(18%,13/73)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对治疗60岁以上AACG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通路蛋白β-链蛋白(β-catenin)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monocular deprivation amblyopia,MD)大鼠视皮层的表达变化。方法 出生后14 d的健康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MD组和正常(normal postnatal,NP)组。MD组行单眼睑缘缝合术,根据剥夺时间又分为单眼剥夺7 d、21 d、45 d、90 d 4个小组,每小组8只;NP组不作任何处理,相应分为7 d、21 d、45 d、90 d 4个小组,每小组8只。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确定MD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D组和NP组大鼠视皮层β-catenin和GSK-3β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NP组大鼠相比,MD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皮层GSK-3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随剥夺时间延长,GSK-3β的表达逐渐增加,MD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D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皮层β-catenin的表达比NP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随剥夺时间延长,β-catenin的表达逐渐减少,MD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蛋白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的调控和弱视的形成,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分别观察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n=14)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n=21)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等进行观察。结果:超声组与小切口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羊膜提取液(AE)抑制兔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7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E组、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构建Epi-LASIK动物模型,术后AE组滴用AE眼液,激素组滴用1g/L磷酸地塞米松眼液,溶媒对照组滴用不含AE的溶媒眼液.术后1、4、8wk在裂隙灯下进行haze分级评估.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修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NF-kB P65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比较,Epi-LASIK术后1wk,AE组兔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形态较均匀,排列较规则;术后4wk时,AE组浅基质层内出现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形成少量瘢痕;术后8wk,AE组角膜浅基质层见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极少形成瘢痕.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抑制炎症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促进抗炎症因子(IL-4、IL-10和IL-13)分泌的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角膜上皮细胞NF-kB通路关键组份P65蛋白浅染,细胞核淡染,明显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羊膜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NF-k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胶原与瘢痕形成和haze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