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小儿假性胰腺囊肿.方法总结近10年来我们收治经B超、钡餐、CT和MRI以及手术证实的假性胰腺囊肿15例.结果发现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最小1岁4个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9.4岁.而且7例有明显外伤史(7/15,占40%),恶心呕吐(14/15,占93%)、腹痛(11/15,占73%),腹部肿块(10/15,占66%)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有发热、消瘦、贫血.此外,在诊断上除依靠病史、体检和临床表现外,B超是最适宜和有价值的诊断依据,钡餐、CT和MRI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发现一旦血清淀粉酶下降后又重新回升,不但对确诊有重要意义,也是手术的重要指证.14例接受手术治疗患儿均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结论①小儿假性胰腺囊肿诊断除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外,B超对小儿仍是有价值的辅助检查,诊断困难时可结合钡餐、CT和MRI加以鉴别.②小儿假性胰腺囊肿多与外伤有关,男>女,因男孩好动、顽皮受伤机率多.③囊肿形成超过6周,或者B超显示囊肿壁形成明显时应选用内引流手术,较大囊肿仅外引流难以治愈.  相似文献   
2.
周学锋 《齐鲁药事》2004,23(5):34-34
加强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迫在眉睫。领导重视是关键,可以通过健全组织,进行广泛宣传、交流,确定重点监测领域,提高药学人员素质等方法使此项工作长期、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人宫颈癌基因(HCCR)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构建表达HCCR小干扰RNA的真核表达质粒pRIV2-siHCCR,将其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定量PCR、Westem blot检测HCCR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RIV2-siHCCR,其表达的HCCR siRNA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内HCCR的表达,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CR小干扰RNA作用HepG2细胞后,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降低,P15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而PTEN、P16、P27蛋白水平没有明显改变. 结论 HepG2细胞中HCCR蛋白下调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细胞增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蛋白质P53、P15有关.  相似文献   
4.
辣椒辣素对大鼠膀胱逼尿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 (capsaicin ,CAP)对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 2 5只Wistar大鼠分为 5组 ,分别用 0 .9mmol/L、1.8mmol/L、3.6mmol/L、7.2mmol/LCAP作用于大鼠膀胱 ,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用药前后膀胱内压力变化、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另取大鼠膀胱三角区组织用PA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P物质 (SP) ,根据免疫组化SP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和染色强度分为 4级 ,即可疑 (± )、轻度阳性 (+) 2~ 4个阳性纤维 ,染色差 ;中度阳性 (++) 5~ 6阳性纤维 ,染色较强 ;强阳性 (+++) 7~ 9阳性纤维 ,染色很强。结果 ①低浓度组 0 .9mmol/LCAP组和 1.8mmol/LCAP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SP分布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②高浓度组 (3.6mmol/LCAP组和 7.2mmol/LCAP组 )膀胱内压明显降低 ,残余尿量增加 (P <0 .0 1) ;③高浓度组膀胱组织内SP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 ,染色明显减弱 (P<0 .0 1)。结论 高浓度辣椒辣素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 ,抑制排尿 ;另外高浓度CAP能耗竭膀胱内感觉神经末梢肽类介质SP。说明CAP通过消耗膀胱内的SP抑制感觉信号的传递 ,使逼尿肌不能正常收缩而抑制排尿  相似文献   
5.
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生儿期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治疗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可行性及长期效果。方法随访113例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患儿,其中48例手术分Ⅲ期(结肠造瘘-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关瘘,A组),65例新生儿期行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B组)。根据改良Wingspread评分方法,肛管直肠功能分为“优”、“良”、“一般”和“差”。根据钡灌肠,肛管直肠角分为“清晰”、“模糊”、“无”;同时观察钡剂向外泄漏情况。肛管直肠测压测定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直肠反射。结果A组,58.3%(28/48)的病例表现“优”或“良”;钡灌肠,85.4%(41/48)的病例显示肛管直肠角“清晰”,10.4%(5/48)的病例有钡剂外泄。B组,53.8%(35/65)的病例表现“优”或“良”;83.1%的病例显示肛管直肠角“清晰”,7.7%(5/65)的病例有钡剂外泄。早期手术并发症,A组为56.3%(27/48),其中39.6%(19/48)与结肠造瘘有关;B组为29.2%(19/65)。A组与B组便秘发生率分别为47.9%(23/48)和44.6%(29/65),污粪为47.9%(23/48)和50.8%(33/65)。结论新生儿期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治疗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是安全可行的,且长期效果与Ⅲ期PSARP手术相同。  相似文献   
6.
改良Shiraki手术治疗隐匿性阴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改良Shiraki手术方法在隐匿性阴茎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对53例隐匿性阴茎患儿采用改良Shiraki手术进行治疗,其主要手术步骤是:①分别在包皮内板的3点、9点处及外板的6点、12点处纵向切开;②内板与外板分离,在阴茎白膜外层行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同时切除阴茎体外层纤维索带,充分松解阴茎使其完全伸展;③包皮系带横切纵缝成形使包皮内板腹侧延长;④剔除内板皮下水肿的筋膜组织,修剪过宽包皮内板皮瓣,外板尽量保留,然后内外板皮瓣嵌插缝合;⑤置Folay导尿管,用网眼纱布均匀包扎阴茎.结果 术后随访18至24个月,阴茎显露明显改善,较术前延长2~4 cm,阴茎皮肤无坏死.阴茎外形均满意,3例术后阴茎皮肤水肿,3个月后消退,此3例为初期病例;随访1年以上者阴茎肿胀基本消失.结论 采用改良Shiraki手术方法进行包皮延长成形术矫正隐匿性阴茎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与Shiraki术式相比其有如下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化,易掌握并缩短了手术时间;②皮瓣血供好,切口愈合佳,减少了皮瓣坏死的机会;另外对皮瓣淋巴回流阻断明显减轻,术后阴茎皮肤肿胀情况不明显;③不进行阴茎体固定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且避免了阴茎背侧血管神经及尿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0年12月对23例临床待诊或已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阳性率52.2%.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重度肾积水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度肾积水新生儿期手术干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新生儿期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重度肾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于新生儿期行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Anderso-Hynes术),2例Ⅰ期行肾造瘘术,Ⅱ期行肾盂成形术,所有病例术中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满意.术后除1例有轻度切口疝外,无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3个月~4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尿路感染症状,患肾积水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肾实质厚度增加,肾脏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新生儿期手术干预能早期解除肾内压力,不仅能尽快恢复患肾功能,而且患肾形态有望恢复正常.产前诊断重度胎儿肾积水的患儿于生后1~2周应常规行B超检查,同时结合CTU或MRU加SPECT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存在器质性梗阻的新生儿,若为重度肾积水,分肾功能<35%或伴发严重泌尿系感染者,建议尽早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one stage orchiopexy for high cryptorchidism. Methods Twenty-six patients with the 35 sides high cryptorchidism (HC) including 12 left side, 5 right side, and 9 bilateral sides HC underwent 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one stage orchiopexy. These patients ageed from 1.1 to 6. 3 years old with a mean age of 1.9 years. Results Twenty nine undescendent intra abdominal testes were found. Among them, 22were performed primary orchidopexy, and the other 7 were performed one stage Fowler-Stephens orchidopexy. Unilateral absent testis were noted in 6 patien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13months (average 9. 6 months). No testicular retraction or atrophy was noted. The scars were not revealable within the belly button during follow-up term. Conclusions 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and orchidopexy is a nice choi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high cryptorchidism.  相似文献   
10.
自从腹腔镜应用于精索静脉曲张手术以来,其优势有目共睹.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本院采用经脐入路实施腹腔镜下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