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诱导时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后对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试验组,n=20;B组为对照,n=20),全部采用咪唑安定 芬太尼 异丙酚 司可林诱导,其中A组在静注异丙酚时混合利多卡因,剂量为1mg/kg.观察并记录诱导期间HR、MAP变化.结果:B组诱导时的HR、MAP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结论:静注异丙酚混合小剂量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反应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置入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与经典喉罩(CLMA)对小儿伤害性刺激的程度.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儿47例,性别不限,年龄3-12岁,体重11-36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PLMA组(n=23)和CLMA组(n=24).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靶控输注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待效应室浓度与预设的血浆靶浓度平衡后置入喉罩.PLMA组和CLMA组首例患儿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设为6.0和4.4 μg/ml,存在喉罩置入反应,则下一例患儿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升高1个浓度梯度,无喉罩置入反应,则下一例患儿异丙酚血浆靶浓度降低1个浓度梯度,浓度梯度为0.2 μg/ml.喉罩置入反应的标准为:下颌松弛困难无法置入、置入即刻、置往后1 min内出现呛咳、吞咽、肢体运动、屏气或喉痉挛.计算异丙酚抑制喉罩置往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异丙酚抑制小儿PLMA和CLMA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5.87(5.62~ 6.11)和4.53(4.38 ~ 4.6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置入PLMA对3~12岁小儿的伤害性刺激程度较CLMA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诱导时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后对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病人(ASAⅠ~II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试验组,n=20;B组为对照,n=20),全部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司可林诱导,其中A组在静注异丙酚时混合利多卡因,剂量为1mg/kg。观察并记录诱导期间HR、MAP变化。结果:B组诱导时的HR、MAP均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结论:静注异丙酚混合小剂量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反应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美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面罩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方法 100例1~5岁行增强CT扫描检查的小儿, 性别不限,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合氯醛组(C组, 34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 33例)和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组(DS组, 33例)。C组患儿予经直肠灌注0.5 ml/kg 10%水合氯醛;D组患儿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DS组患儿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 面罩吸入2%~3%七氟醚;给药后所有患儿Ramsay镇静评分达到4分或以上, 行增强CT扫描。记录3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未完成增强CT扫描定义为镇静失败), 记录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复苏时间、镇静效果满意度, 以及整个监护期间的不良事件, 包括缺氧、呼吸抑制、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等。结果 3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分别为DS组97.0%、C组73.6%、D组87.9%。DS组患儿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为(4.0±0.8)min, 短于C组[(21.9±7.4)min, P<0.001]和D组[(32.3±8.3)min,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达到预期镇静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用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 (肝、胆、脾、胃等 )时 ,哪一种麻醉方法更能满足手术要求 ,同时又能尽量减少用药量 ,以及满足部分患者术后镇痛的要求。方法 :2 4例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胆囊切除、胃大部切除等 ) ,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 (简称A组 ,n =12 ,芬太尼 /异丙酚 ,司可林麻醉诱导 ,1%普鲁卡因 /司可林 ,安氟醚维持 ,T8~T9或T7~T8穿刺 ,L D A合剂 )和单用静吸复合全麻组 (简称B组 ,n =12 ,芬太尼 /异丙酚 /司可林诱导 ,1%普鲁卡因 /司可林 /安氟醚维持 ) ,连续监测ECG、HR、sPO2 、BP ,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观察病人对刺激的反应。麻醉效果主要指病人对手术刺激的反应、肌松程度、术后苏醒快慢等及麻醉药用量的多少等。结果 :A组病人术中对手术反应轻 ,肌松程度好 ,术后苏醒迅速 ,同时可满足部分患者的术后镇痛的要求 ,且麻醉药用量显著小于B组。B组病人吸入麻药以及静脉给司可林用量都较A组用量大 ,且术中出现摇头、流泪、四肢抽动等反应 ,术后苏醒延迟普遍 (术后 0 5~ 1h苏醒 ) ,苏醒后肌张力恢复慢 ,又不能满足术后镇痛。两组麻醉诱导时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结论 :上腹部择期术病人 ,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小儿喉乳头状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6例喉乳头状瘤患儿,在支撑喉镜下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并给予小剂量肌松药连接吸引管高频喷射控制呼吸(HFJV)下行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术中监测动脉血气和ECG,记录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时、术后15min、术毕及苏醒后5minMAP、HR、SpO2。结果所有患儿术野暴露充分,手术顺利。术中无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MAP、HR、ECG、SpO2、pH、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稳定;停药后5~10min患儿完全清醒,醒后无复睡、喉头水肿及憋气,苏醒时间为(7.2±3.4)min。支撑喉镜置入时3例患儿HR明显减慢,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g/kg后HR恢复正常;1例患儿在置入支撑喉镜时,MAP与诱导前比较明显升高,观察2~3min后恢复正常。结论静脉复合麻醉加HFJV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支撑喉镜下小儿喉乳头状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喉罩应用于新生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新生儿100例,出生2~28d,男86例,女14例,体重3.1~4.8kg,随机均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患儿入室时、插管(喉罩)时、手术开始5min和拔管(喉罩)时的HR、MAP,记录术后拔管(喉罩)时间、拔管(喉罩)后气道痉挛、恶心干呕、咽部红肿、声嘶和低SpO2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麻醉机电子挥发罐余量显示来计算两组患儿七氟醚消耗量。结果 L组患儿的插喉罩时、手术开始5min和拔喉罩时的HR明显快于、MAP明显低于T组(P<0.01)。L组拔喉罩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1),拔喉罩后呼吸道并发症以及七氟醚消耗量均低于T组(P<0.05)。结论喉罩应用于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安全可靠,较气管插管全麻用药少,拔管后并发症少,麻醉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信息化支持下对门诊与住院患儿实施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的成效。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9月1348例检查前需要镇静的门诊与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门诊与住院患儿在信息支持下实行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对照组:门诊与住院患儿实行传统镇静模式。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镇静有效率,家属依从性与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再次给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信息手段,促进门诊和住院患儿镇静的同质化管理,能够提升镇静效率,提高临床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机械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在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的通气效果。方法:拟行气道异物取出术患儿60例,年龄8月~3岁,体重7~15kg,ASAI-Ⅱ级。随机分为2组:P组通过硬支气管镜侧孔行压力控制机械通气;H组高频喷射通气。对患儿术前、术后即刻进行血气分析,记录术前SpO2、术中缺氧情况、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P组和H组在术前即刻血气结果(PaO2,PaCO2,SaO2)及SpO2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术后即刻H组PaO2高于P组(P〈0.05),且PaCO2较P组低(P〈0.05)。P组与H组术中缺氧的发生率,手术时间及麻醉苏醒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压力控制机械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在小儿异物取出术中的通气效果相当,压力控制机械通气在小儿异物取出术中可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