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06篇
药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掌握上海市腹泻病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为后续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上海市腹泻病综合监测系统收集2016-2022年肠道腹泻门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粪便标本,开展DEC检测。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系统收集2016-2022年药敏监测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在24 883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DEC阳性率为9.13%(2 271/24 883),其中单一致病型DEC阳性率为8.83%(2 197/24 883),混合致病型DEC阳性率为0.30%(74/24 883)。DEC阳性主要型别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4.33%(1 077/24 883)],以≤5岁组人群的DEC阳性率最高[18.48%(22/119)]。2016-2022年DEC阳性率最高月份为7-9月[5.91%(1 470/24 883)]。2016-2022年市区和郊区的DEC阳性率分别为9.47%(554/5 847)和9.02%(1 717/19 036),市区和郊区的DEC主要型别分别为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3.98%(233/5 847)]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4.56%(868/19 036)]。2016-2019和2020-2022年DEC阳性率分别为9.42%(1 821/19 330)和8.10%(450/5 553),主要型别分别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4.87%,941/19 330)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4.70%,261/5 553)。耐药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40.21%(618/1 537)。耐药率较高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氨苄西林[64.74%(995/1 537)]、萘啶酸[58.49%(899/1 537)]和四环素[45.09%(693/1 537)]。结论 相比于2016-2019年,2020-2022年DEC阳性率下降,主要型别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转变为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建议应加强DEC的耐药性持续监测,同时规范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疟疾消除后高效的蚊媒监测多重PCR方法。方法 设计疟原虫属、人血、中华按蚊和蚊通用4对特异性引物,与通用引物(5′-CGAGTCCTGCGGTCTCAAATT-3′)连接后,形成4对嵌合特异性引物。常规PCR确定各引物对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引物工作浓度,多重PCR优化4对引物混合后的最佳反应条件,引入模拟风险感染阳性蚊虫样品,建立敏感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4种疟疾(间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三日疟)患者全血样品的原虫密度梯度稀释样品的各基因扩增情况,评估检测灵敏度。用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田鼠巴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刚地弓形虫、日本血吸虫尾蚴、卫氏并殖吸虫、蛔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等11种其他寄生虫虫体DNA或感染样品评价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用畜圈周围采集的野生中华按蚊样品,评价所建PCR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各组分含量(体积比)为:DNA模板10%、引物Mix10%、三蒸水30%, Taq酶预混液50%。引物Mix中,蚊通用、按蚊、人血和疟原虫引物的用量配比为1∶1.75∶3∶5。反应体系的最佳循环条件为:95℃5 min; 94℃...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现状,分析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总体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进行入户个案调查乙肝感染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并采血检测HBV感染情况。调查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口腔诊疗史(OR=1.498)、输血史(OR=1.434)和创伤性美容史(OR=2.132)是本次调查所得乙肝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职业人群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64.69,P〈0.001),工人感染率最高,达到74.14%,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以高中(中专)感染率(63.33%)为最高(χ2=221.74,P〈0.001)。乙肝疫苗接种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χ2=318.93,P〈0.001)。结论在重点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实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乙肝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上海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疫情与全球新冠疫情的关系,评估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上海输入性新冠疫情风险.[方法]对上海境外输入性新冠确诊病例(简称"境外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各国每周每10万人口确诊病例报告数,并与上海每周报告各国境外病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传播动力学(S...  相似文献   
5.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超大型城市,自21世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的威胁考验,传染病监测由单病种监测向综合性监测发展,医防融合程度逐步深化,监测预警能力得到一定提升.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上海迅速成立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和医疗救治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为提升应...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腹泻病例病原学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上海市腹泻病例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23所不同级别医院,对在其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例按一定的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 从3 467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至少1种病原体阳性者1 561例,阳性率为45.02%。检出细菌6种、病毒5种。细菌阳性率为13.46%,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172例)、沙门菌(143例);病毒阳性率为27.75%,主要为诺如病毒(471例)、轮状病毒(312例)。阳性例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秋冬季病毒阳性率高于细菌,夏季细菌阳性率高于病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病毒阳性组中,各年龄组均以11月至次年2月阳性数构成比最高,但各年龄组阳性数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中,各年龄组均以6-9月阳性数构成比最高,且各年龄组阳性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比例细菌阳性组(19.06%)高于病毒阳性组(1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季节高峰明显,应针对重点人群在不同季节对病原体加强相应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7.
黎健  肖文佳  胡家瑜  吴寰宇  薛莹  潘浩  何懿 《疾病监测》2014,29(11):880-883
目的了解2012年5—12月上海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6所不同级别医院,对在其肠道门诊就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按一定的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从1001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465例,检出率为46.45%。检出细菌7种、病毒5种。细菌检出率为12.09%,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61例)、沙门菌(35例)。病毒检出率为32.07%,主要为诺如病毒(262例)、轮状病毒(40例)。阳性例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465例阳性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4.20±17.56)岁,病原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中有腹痛和发热症状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有呕吐和恶心症状的构成比均低于病毒阳性组;细菌阳性组发病前5天有聚餐史和外出史的构成比均高于病毒阳性组,二组有宠物接触史的比例均高于阴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季节高峰较为明显,应针对各病原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严重临床异常病例/事件监测系统。方法选择试点医疗机构,采集其电子病历中满足监测病例定义条件的信息,实现监测数据每日自动采集和传输,形成监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早期发现和预警。结果实现严重临床异常病例数据从医院端到国家数据库的传输。结论建立严重临床异常病例/事件监测系统可行且运行顺利,为提高新发、不明原因疾病发现能力提供了公共卫生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上海市一起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感染来源、传播方式和传播链。  方法   2020年1月 — 2月,对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发病前14天内暴露史和危险因素、密切接触者等信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呼吸道标本进行rRT-PCR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分析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及聚集性疫情的传播链。  结果  该起聚集性疫情涉及4例确诊病例,其中3例曾在同一公共场所内活动。病例一2020年1月11日 — 16日至武汉出差,1月21日确诊;1月17日,病例一发病后至某客户服务中心,与病例二、病例三之间在未佩戴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有多次接触;病例二1月28日发病,2月2日确诊;病例三1月21日发病,2月1日确诊;病例三的妻子病例四2月2日发病,2月4日确诊。与病例一的接触可能为病例二、病例三的感染来源,与病例三的共同生活可能为病例四的感染来源。  结论   COVID-19可通过在公共场所的接触而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需关注室内公共场所可能的传播风险、加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充分结合的腹泻病监测新模式,动态掌握上海市腹泻病病原谱与流行病学变化特征。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6月,按照现况研究样本量公式和概率比例规模(PPS)方法进行样本量计算和分配。通过医生问询收集监测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信息并录入开发的信息化系统。监测系统共登记初诊腹泻病例58 336例,采样病例共6 543例。进行11种细菌分离和5种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细菌株进一步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医院”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内容覆盖腹泻病例的临床、流行学和病原学特征,并进行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从6 543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至少1种病原体阳性者3 059例,阳性率为46.75%。共检出7种细菌、5种病毒。细菌阳性率为12.07%(790/6 543),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256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39例、沙门氏菌(209例)。病毒阳性率为30.46%,主要为诺如病毒(1 172例)、轮状病毒(546例)。病毒阳性数呈较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秋冬季病毒阳性率(52.54%,1 295/2 465)高于细菌(3.57%,88/2 465),夏季细菌阳性率(21.31%,541/2 539)高于病毒(10.05%,255/2 5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探索性构建了“一份标本、多种监测”的腹泻病综合监测的新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临床和公共卫生的信息化联接,基本掌握本市腹泻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该模式适用于特大型城市的腹泻病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