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腔介入治疗子宫肌壁间妊娠三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肌壁间妊娠为少见的异位妊娠,已报道的病例术前明确诊断的极少,而且几乎全部行手术治疗。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间共收治子宫肌壁间妊娠患四例,仅第1例因无经验,行开腹手术治疗外,其余3例均行宫腔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1例不孕症妇女双相基础体温监测排卵的准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体温(BBT)监测排卵虽简便经济,但准确性差。本文分析了31例有双相BBT的不孕妇女的排卵率及其排卵日判定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经B超等指标监测排卵,31例双相了BBT中有排卵者29例,占93.55%,无排卵者2例,占6.45%。设BBT最低日为假定排卵日,实际排卵分别发生在假定日者48.28%,假定日前一天27.59%,前二天3.45%,后一天13.79%,后二天6.89%。  相似文献   
3.
改良射频消融术治疗较大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常规射频消融术、改良射频消融术及改良射频消融术后取瘤治疗较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63医院经临床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155例,瘤体直径>5 cm.分为常规组38例,改良组62例,取瘤组55例,分别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时间和治疗后一个月取瘤的方法进行治疗. 采用三维彩超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子宫及肌瘤体积.比较3组患者术后子宫及肌瘤体积缩小情况.结果 术后3组各有部分患者阴道有少量血水、肉末样物或肉块样物排出;瘤体吸收期间出现低热,多自行缓解.射频治疗后3组患者的子宫及肌瘤体积进行性缩小.术后1个月时3组患者子宫和肌瘤体积缩小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取瘤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较其他两组明显缩小(P<0.05).术后6个月时常规组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改良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31例,无效5例;取瘤组治愈25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3组疗效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大子宫肌瘤采用改良射频消融术后取瘤治疗可明显减少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日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是由多个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菌组学的发展,寻找相关基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许多相关基因已被发现,但尚未确定。现将不同发病机制理论涉及的相关基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是由多个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寻找相关基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许多相关基因已被发现,但尚未确定。现将不同发病机制理论涉及的相关基因综述如下。一、子宫内膜种植经血逆流的原因之一是宫颈狭窄,宫颈狭窄的原因可能是米勒管发育不全,后者与半乳糖磷酸尿苷酸转移酶(GALT)的基因突变导致半乳糖代谢异常有关。GALT的N314D突变等位基因是第一个研究的EM基因多态性。Gra mer等[1]研究了美国EM不孕妇女发…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以"发现腹部包块3个月"为主诉于2012年6月11日入住本院。3个月前患者偶然发现下腹部一包块,无腹痛及腹胀、恶心呕吐、不规则阴道流血,偶有尿频,大便正常。入院前5d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彩超检查发现右下腹占位性病变,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考虑盆腹腔肿物,建议手术治疗。遂  相似文献   
8.
患者24岁。未婚育,有性生活史。主诉腹部膨隆2个月,加重1周。2个月前腹部逐渐膨隆,1周前乘火车颠簸后腹部明显增大,伴腹胀,呼吸困难于2004—05—17入院。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皮肤黏膜无苍白及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明显膨隆如孕足月,腹围94cm,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及液波震颤阳性。妇科检查:宫颈常大,Ⅱ度糜烂,盆腔检查触诊不满意。B超下腹及盆腔见11,8cm液性暗区及12.4~7.1cm网状液性暗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孕激素受体B(progesterone receptor,PRB)基因失活与CpG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PCR法检测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例组)和3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行子宫切除患者(对照组)在位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PRA与PRB CpG的甲基化率,免疫组化法测定PRA和PRB的阴性表达率,并分析甲基化与PRA和PRB的阴性表达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位子宫内膜PRA的甲基化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RB的甲基化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PRA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RB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例组患者PRB的甲基化与免疫组化PRB的阴性表达率相关(P<0.01)。结论CpG甲基化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PRB基因表达缺失而致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关系。方法采集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对照组)的子宫内膜为在位内膜,并种植于裸鼠腹腔为内异症组和对照组的异位内膜。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PRA与PRB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内异症组和对照组的在位和异位内膜PRA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内异症组的在位和异位内膜PRB蛋白呈阴性表达,而对照组在位和异位内膜PRB蛋白呈阳性表达。对照组与内异症组的在位和异位内膜的PRA蛋白相对表达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B蛋白相对表达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PRB的阴性表达可能与内异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