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肖霞  李永秀  向生娟 《重庆医学》2012,41(26):2786-2788
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先用在腹部创伤和疾病,逐渐扩大到外科各领域。此原则基于严重创伤和疾病时患者常合并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即致死三联征(lethal triad),若急诊强施复杂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率极高。故将治疗分为3个阶段:(1)初始简化手术。仅止血、阻断污染和简单固定以避免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在ICU危重病人中发生率分别为35%和5%,被看作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IAH终将发展为AC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直至死亡.ACS发展迅速、预后较差,需要医护人员有充分的认识,并及时发现、认真处理,始能获得有效的救治[1].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损伤控制外科( DCS)技术在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83例采用DCS方法治疗及护理的Ⅳ、Ⅴ级严重肝外伤患者的基本资料。护理干预包括液体复苏、致死三联征和术后并发症防治。以同期非DCS治疗的Ⅳ、Ⅴ级的31例肝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DCS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25.3%和5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1),患者主要死于创伤性凝血病。 DCS组和对照组患者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0%,19.4%,膈下脓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2%,2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0,5.27;P<0.05)。结论采用DCS治疗严重肝外伤合并致死三联征的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护理干预重点为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ICU阶段纠正凝血障碍、低体温和酸中毒;重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