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用MRI研究兔眼眶内植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血管化过程,探讨义眼台血管化MRI表现和特点。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眼眶内植入直径12mmHA义眼台,于术后第2、3、4、5、6周对所有手术兔行双眼MR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计算义眼台强化区体积与义眼台体积比值(VE/VHA),对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于第2、4周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2只,第6周对剩余动物义眼台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第2、3、4、5、6周VE/VHA值分别为0.570±0.055;0.787±0.036;0.995±0.014;1.000±0.000;1.000±0.000。第2、3、4周VE/VHA值逐渐增加,均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094,P=0),第4、5、6周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6,P=0.520)。术后2周病理显示义眼台周边有纤维血管生长,第4、6周整个义眼台完全血管化。结论MRI可直观、准确地评价义眼台血管化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2.
CT在腰椎疾病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腰椎各种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但据文献报道,采用与椎间盘层面平行的逐层扫描技术有10%~20%的误、漏诊率,特别对早期椎体峡部及椎管病变等漏诊率更高.多层螺旋CT(MSCT)弥补了以往常规CT的不足,改变了CT对腰椎的扫描方法及诊断方法,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1-2].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以及对腰椎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16层螺旋CT腰椎扫描方法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血清抗体,探讨相关病毒感染与特发性右室心律失常(IRVA)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为3组:IRVA组、其他心脏病平行对照组(Heart-Disease-Control)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Control),每组30例,性别年龄匹配.接受常规检查后进行血清学检查,随访6~12个月.结果:IRVA组与其他2组的X线心胸比值、超声心脏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柯萨奇B组病毒(CVB)血清IgM阳性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IRVA组的巨细胞病毒(CMV)血清IgM阳性率(73.3%)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随访6~12个月后,该组CMV IgM阳性率仍然持续增高(66.7%).相关性分析发现,CVB感染与IRVA发生的联系强度低(P>0.05),而CMV感染与IRVA发生的联系强度高(P<0.001).4种常见的病毒血清抗心肌自身抗体检测中发现IRVA组抗β1受体抗体阳性率(60.0%)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结论:IRVA患者血清CMV IgM阳性率高,该抗体的出现与IRVA的发生高度相关;CMV感染引起IRVA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机制(抗β1受体抗体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表现:方法:42例经病理证实的BAC,根据CT表现分为结节型,实变型和多结节型,分别为23,16和3例;结合献资料分析各型肺泡癌的CT征角。结果;结节型BAC主要表现为:肺外周(95.7%),分叶(69.6%),空泡征或细支气管气象(65.2%),密度不均(65.2%),胸膜牵引(60.9%)和毛玻璃影(52.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25.0~51.0(39.8±7.5)岁,均为与确诊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6 d再次行CT复查,其中6例患者复查前接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1例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分析亚临床期和短期随访的CT影像学征象,总结其短期随访CT图像演变规律。结果 17例COVID-19患者亚临床期及短期随访CT病变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亚临床期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0例;短期随访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1例;病变累及肺段由亚临床期的46个增加至90个肺段。亚临床期病变以多发为主(13例),短期复查多发病例减少(7例),局灶性(6例)及弥漫分布(4例)增多。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13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10例),短期随访1例病变分布由胸膜下进展为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病变主要有3种形态:磨玻璃密度结节影、斑片状/片状/团片状磨玻璃影和铺路石征。亚临床期及短期复查均可见磨玻璃影,随访复查显示磨玻璃结节减少4例,铺路石征增加4例。6例患者治疗后短期复查,3例由多发磨玻璃结节变为单发磨玻璃结节,3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范围变小。11例未治疗患者病变范围增大。结论 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肺部CT具有一定特征,多为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小磨玻璃密度结节或磨玻璃影,短期随访病变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7.
听骨链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听小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的技术要点。资料与方法 对43例患者进行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利用密集放大的重建图像,采用手动编辑,先移去听小骨周围的骨质,仅保留听小骨,用经编辑的轴位图像进行SSD三维成像。结果 40侧正常耳的听小骨三维SSD显示了听小骨的细微结构,还反映了听小骨之间的关系。病变听小骨的三维SSD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的表现基本相符;慢性中耳炎25耳中,22耳进行了听小骨SSD成像,10耳见有骨质破坏;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耳均见有听小骨发育不良;外伤后听力下降5耳中,1耳锤砧关节脱位和1耳并有移位的锤骨骨折在听小骨三维SSD成像直观地显示。结论 螺旋CT扫描和三维SSD有利于听小骨的显示和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壮举剖,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半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颈椎损伤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SD)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经X线和/或螺旋CT证实的颈椎损伤15例,行螺旋CT扫描,并作MPR和SSD成像,13例扫描参数为层厚3mm,床速4.5mm/s,重建间距1.5mm;2例为层厚5mm,床速5mm/s,重建间距2mm,SSD最低阈值选择150~180。结果 椎体及附件骨折10例,其中6例伴环齿关节脱位,1例椎体滑脱。椎体旋转脱位4例,成角滑脱1例。15例中3例椎管狭窄并硬脊膜受压。MPR结合轴位图像可完全明确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SSD对颈椎表现骨折、椎体旋转及成角脱位显示良好,立体感强,但对椎体内骨裂或骨折、椎管内病变显示差。结论 颈椎损伤应首选CT检查。轴位图像、MPR及SSD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纯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高位开口及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心肌首过灌注的差异.方法 搜集2013年1月至9月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6例,单纯性左冠状动脉主于高位12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行轴位扫描,应用东芝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前降支供血区心肌首过灌注分析,将单纯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高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与正常组冠状动脉的舒张期和收缩期心肌灌注校正值(c-MP)进行比较,分析冠状动脉变异对心肌首过灌注的影响.结果 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舒张期和收缩期c-MP值均低于正常组;单纯性的左冠状动脉主干高位与正常组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的c-MP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的首过灌注效应的初步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前降支瘘的供血区情况,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的患者舒张期和收缩期的c-MP值均减低,当存在前降支肺动脉瘘时,前降支支配区心肌的首过灌注减低,是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潜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