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86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个月余,再发加重伴皮肤发黄5d”入院。患者1个月来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呈发作性,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恶心、呕吐,有时伴畏寒、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在当地医院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腹痛可缓解。5d前再次发作,症状加重,且出现尿黄、皮肤发黄,外院就诊行B超及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其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势在于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本研究采用ESD治疗符合内镜切除原则的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胃肠道类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与大肠癌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早期内镜处理,可降低大肠癌发生率.我们通过黏膜染色加放大结肠镜观察共发现LST患者41例,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2a(peginterferon-2a,Peg-IFN-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应答不佳者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治疗48 wk的疗效、安全性,并评价48 wk疗效预测指标.方法:140例患者初始均接受Peg-IFN-2a每周1次皮下注射单药治疗,根据24 wk时HBVDNA水平进行分组.A组90例患者治疗24 wk时HBV DNA≥2.0×103IU/mL且HBV DNA下降≥2 log10 IU/mL,其中A1组45例患者加用ADV治疗至48 wk,A2组45例患者继续Peg-IFN-2a单药治疗至48 wk;B组50例患者治疗24 wk时HBV DNA<2.0×103IU/mL,继续Peg-IFN-2a治疗至48 wk.比较各组基线及治疗中HBV DNA、HBsAg、HBeAg及ALT水平.结果:治疗36、48 wk时HBV DNA转阴率B组>A1组>A2组(P<0.01).治疗36 wk时HBV DNA下降值B组>A1组>A2组(P<0.01).48 wk时HBV DNA下降值A1组>A2组(P<0.01),A1、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48 wk期间,A1组HBeAg血清转换率升高幅度>A2组和B组(P<0.01).治疗48 wk时HBsAg下降A1组4例、A2组1例、B组2例.治疗36、48 wk时A1与A2、B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组治疗48 wk时HBV DNA阴转与治疗36 wk HBVDNA下降值有关.治疗36 wk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值对48 wk时HBV DNA阴转的阳性预测值为90.5%,较24 wk时下降值对48 wk时HBV DNA阴转的阳性预测值为95.7%.结论:Peg-IFN-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应答不佳者联合ADV治疗提高病毒应答、HBeAg血清转换率,其中治疗36 wk时HBV DNA下降值可预测48 wk疗效.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ICU监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ICU监护 ,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女 ,6 6岁。发作性心慌 ,上腹部疼痛 1年余 ,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发作 ,伴有左肩部酸痛 ,发作时间约10min ,早期休息可自行缓解 ,多次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 ,长期服药。为进一步确诊 ,于 2 0 0 1年 5月 2 3日收入院 ,2 4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见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 ,左主干前降支完全闭塞 ,2处狭窄 80 %以上 ,于2 0 0 1年 5月 2 6日转入心外科 ,血压2 7/ 1 3kPa,心脏多普勒超声心电图示三尖瓣中度返流。于 6月 2…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放大肠镜联合黏膜染色的应用提高了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1-3],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平坦型病变更多地与异型增生和癌相关联,较大的平坦型或凹陷型病变发生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的危险性是隆起型病变的2倍[4].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治疗平坦型消化道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主要通过完整切除带病灶的黏膜达到治愈目的,另一作用是获得能明确病理类型的完整标本.我们选择有适应证的大肠平坦型病变应用EMR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胆瘘是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近几年随着腹腔镜胆道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生率有增无减。术后胆瘘处理常较困难,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需及时有效的处理。我们近4年来用内镜治疗16例胆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收治16例外院转诊和本院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8~81岁,平均52.6岁。行开腹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8例。术后发现胆瘘时间最短4h,最长1周,平均36h。表现为发热9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变,呈多发性,累及肝内胆管,同时也可发生于肝外胆管系统.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极易被误诊为胆管结石或其他胆管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口服胺碘酮应用时程与QTc离散度 (QTcd)的关系。 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冠心病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6 0例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胺碘酮 0 .2gtid、1W ,0 .2gbid ,1W ;0 2gqd维持 ;连续观察用药后第 3天、7天、10天QTcd变化及心律失常控制情况。 结果 心律失常控制分为有效、无效组 ,总有效率第 3天为 4 2 .6 0 %、第 7天 81.4 8%、第 10天 87.0 3%。QTcd第 7天与第 3天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第 7天与第 10天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同时研究发现 ,第 7天有效组、无效组QTc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QTcd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疗效时程与QTcd变化有关 ,与QTc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变,呈多发性,累及肝内胆管,同时也可发生于肝外胆管系统。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极易被误诊为胆管结石或其他胆管肿瘤。现报道我院最近确诊的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1例,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