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胎儿胸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都在应用带血管游离皮瓣移植,采用部位多是髂腹部、胸部及足背部等区域的皮肤,因此、对上述部位的皮下浅动脉、静脉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国内结合临床应用对髂腹股部的皮下浅动、静脉的解剖观察也有一些报导,为了积累一些资料,我们对髂腹股部的皮下存在的两个闭合动、静脉系统即腹壁浅动脉、静脉和旋髂浅动脉、静脉进行了解剖观察:前者主要供应下腹部的皮肤、后者主要供应髂股部皮肤,而这两者之间有许多交通支相连。这一区域成为应用带血管的髂腹股部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皮肤损缺一个应用广泛的取皮区。我们亲自解剖了50例进行观察,现简报导之。  相似文献   
3.
经34例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教学标本上测得正常成人前列腺各径值,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房室交点是指后室间沟与冠状沟交界处,它与后室间沟的宽度基本一致。成人约为12~15毫米宽~2。房室交点深面为房间隔与室间隔相连接处,在解剖学以及临床应用上是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外学者对于此交点处动脉的研究不多,例数亦少,研究的结果及论点有异如对此处冠状动脉主干倒“U”形弯曲的形成,Keith等(1961)认为是先天性的,与房室结位置的由浅变深有关。国内学者则认为此论点不完整为加深对此处动脉主干弯曲形态的认识及明确倒“U”弯曲的成  相似文献   
5.
95例胎儿胸腺境界、解剖学形态观察结果:随胎龄的递增,胸腺渐向下、向两侧扩展;分叶为2~4叶不等,以二叶为主(67例,70.53±4.68%);形态按其尖宽、底宽、高比例及其外形而分为窄长型、粗短型、心形、葫芦形、人字形;胸腺上缘呈“V”、例“V”、倒“U”、倒“W”字形多种形态;其重量随胎龄的增长是成倍递增趋势,但每月增长趋势渐减;在同胎龄组间女性胸腺重于男性;体重比在各胎龄组间存在差异,随胎龄增加此差异渐减。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演变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测量国人心脏205例,其中有心肌桥存在者占73.2±3.1%,胎儿儿童成人各自有桥率与此相近。心肌桥位前降支表面者最多占75±3%。以前降支表面的心肌桥为例,胎儿→儿童→成人各自在前降支表面的心肌桥长度平均值分别为5.68毫米→10.5毫米22.2毫米;厚度平均值分别为0.5毫米→0.78毫米→1.1毫米;心肌桥距前降支起始部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8毫米→18.2毫米→33.8毫米。表明随个体发育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及距前降支起始部距离均明显增大,而成人则成倍增大。在前降支表面的心肌桥下一段壁冠状動脉管壁,成人较薄。成人心肌桥外前降支入桥端→壁冠状動脉→出桥端外径平均值分别为3.38毫米→2.5毫米→2.66毫米。而胎儿儿童各相应部位外径平均值均较接近,各段管壁厚度基本一致。心肌桥为掩盖冠状動脉主干或分支表面的浅层心肌纤维束。本文着重观察比较胎儿儿童、成人心肌桥及桥下壁冠状動脉随个体发育而发生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桡骨的研究     
本文经616根桡骨长度、干、颈、小头及滋养孔的观测,除颈干角外各项径值右侧稍大于左侧。滋养孔平均1.08孔,双侧均以单孔为主,平均82.4%;孔的大小以中孔最多(42.5%),孔距平均80.7±13.0mm,孔指数平均35.1%,孔多位于中、上1/3连接处。桡骨的长度、粗细与滋养孔的数目、大小,经相关数理统计其结果不存在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提纯方法及其生物学活性试验结果。电泳证实提取物 bBMP 系分子量分布在44、24和15KD 三个区带的多肽成份。在小鼠大腿肌肉内植入5mgbBMP28天后局部产生板层骨结构,bBMP 可诱导宿主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继而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骨组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04例中晚期终止妊娠的胎儿额囟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以偏前菱形为主(41.4±4.8%),正菱形次之(35.6±4.7%)。额囟的矢状径、冠状径、对边径的大小与胎龄无关,此点提示颅骨的发育顺应胎儿脑发育。胎儿额囟的对边径为:14.9±1.1mm,此值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房室交点—指后室间沟与冠状沟交界处,是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外学者对此处动脉的研究资料多限于成人,其结果及论点有异。本文着重从胎儿、儿童、成人的观察比较中加深对此交点处动脉主干弯曲形态的认识并探讨形成弯曲的原因,以便给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