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述旅游者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者腹泻是旅游者因遭受病原体感染而在旅游期间或旅游结束后不久发生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伴有腹痛,呕吐,发热等;发病率高,可发生于全球任何地区,以非洲,南美,东南亚更为多见;病原体可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病情多不严重,病程常较短,一般无需就医;治疗主要是纠正脱水,对症治疗及抗菌治疗;预防主要是严守饮食卫生规定,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不宜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临床电生理领域提出新概念,它是同一份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反应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现已证实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延长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性。本文观察10例克山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先安(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旨在探讨心先安对克山病心力衰竭患者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应用全反式维甲酸 (All transretinoicacid ,ATRA)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promyelcycicLeucemia ,APL)取得了很好疗效 ,完全缓解率达 90 %以上。我们对用ATRA诱导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 ,CR)的APL病例采用联合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后 ,长期应用常规剂量ATRA维持治疗的方案 ,使病人获得了较长的持续缓解期 (Contin uouscompleteremission ,CCR)。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自 1990…  相似文献   
4.
肺癌多种基因同步检测及临床相关性(诊断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多种基因的改变 ,并探讨其临床相关性 (诊断及预后 )。方法 :本研究用LSAB(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法同步检测 10 4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抗癌基因p16,pRb及癌基因cy clinD1,cdk4和转移相关基因nm 2 3 H1,CD4 4v6表达。结果 :3 2 8%的鳞癌和 5 3 7%的腺癌不表达p16蛋白 ,腺癌明显高于鳞癌 (P <0 0 5 ) ;腺癌只有 14 6%完全不表达pRb蛋白 ,鳞癌不表达率为 3 6 2 % (P <0 0 5 ) ;5 7 7%的肿瘤只表达p16或pRb中的一项 ;3 2 7%的肿瘤两者都表达 ,但两者表达强度差异明显 ,9 6%的肿瘤两者均表达且表达强度一致 ;88 6%的肿瘤表达cdk4,在高分化鳞癌中表达率为 66 7% ,中分化鳞癌 96 3 % ,低分化鳞癌达10 0 % ,大约 70 %的肺癌中有cyclinD1表达 ,而正常粘膜中只有 2 0 %有表达 (P <0 0 0 0 1) ,表明非小细胞肺癌中cy clinD1的表达明显增高。在无淋巴结转移组 ,其nm 2 3的表达率高达 78 8% ,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 2 1 9%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组 ,CD4 4v6的表达率高达 96 9% ,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相比 ,差异具非常显著性 (P <0 0 0 0 1)。结论 :①p16及pRb基因的表达在肺癌中明显减弱 ,均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5例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及预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研究。结果: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约为6.5:1,年龄6~35岁,年龄中位数为16,发生部位较多,可发生在直肠,腹膜后,腹股沟,淋巴结,胸壁,睾丸,鼻腔及骨组织等;免疫组化:肿瘤均弥漫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地表达NSE,SYN,CgA等,但不表达CK,Desmin,LCA等,其中1例表达组织化学染色PAS,随访最长时间为24月。结论:PNET是一种发生在年轻男性,进展迅速,预后非常差的恶性小圆细胞肿瘤,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对于该恶性肿瘤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7.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比较研究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I/R)后超微结构与神经细胞凋亡特征。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缺血 3h及再灌注 3、6、12、2 4和 72 h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及细胞凋亡。结果 老龄大鼠脑缺血 3h和 I/R12 h脑梗死面积较青年大鼠增大。随着 I/R时间延长 ,脑组织细胞损伤逐步加重 ,老龄大鼠较青年大鼠严重。细胞凋亡随着 I/R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 ,老龄大鼠出现的早、持续时间长。结论 老年脑缺血再灌注脑梗死面积增大、超微结构损伤和细胞凋亡出现得早且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实验观察。方法: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的的贴壁时间为3d,生长性状不一,散在圆形细胞群、树枝状细胞群、飞燕状细胞群、火焰状细胞群。结论:体外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可能为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通塞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模型大鼠肺组织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稳定期模型组、加重期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氨茶碱组、葶贝组,每组10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经鼻腔滴入法建立COPD急性加重期大鼠模型,空白组、COPD稳定期、加重期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余组以相应剂量药物灌胃,每日2次.放免法监测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监测肺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结果 血清和BALF中PCⅢ、LN、HA表达显示加重期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稳定期模型组和空白组(P<0.01),稳定期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加重期模型组(P<0.05或P<0.01).图像分析表明,各组肺组织中Ⅰ型、Ⅲ型、Ⅳ型胶原、LN、TGF-β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加重期模型组、氨茶碱组和高剂量组肺组织肺组织中Ⅰ型、Ⅲ型、Ⅳ型胶原、LN、TGF-β1的表达,低剂量组Ⅰ型、Ⅲ型、Ⅳ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加重期模型组(P<0.01).结论 通塞颗粒能抑制COPD急性加重期肺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降解、气道结构的重塑,以通塞颗粒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和明胶酶系基因表达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各分为脑缺血3h和I/R 6h、12h、24h、3d、6d时间点组。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各组微血管结构、明胶酶及其抑制物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药物组电镜下其病理损伤较轻。明胶酶系基因表达显示,脑脉通可降低模型组(I/R 6h-6d)MMP-2 mRNA、(I/R 6h、I/R 12h、I/R 3d)MMP-9 mRNA的表达,提高模型组(I/R6h-3d)TIMP-1m RNA的表达。结论:脑脉通对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明胶酶系基因表达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