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9篇
口腔科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测量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可行性,了解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锥形束CT对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20~32岁)的80侧下颌骨,获取髁突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用自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分8区对松质骨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包括单位体积内的松质骨体积即骨小梁体积分数、测量范围内骨小梁的平均厚度即骨小梁厚度、单位毫米长度内骨小梁数目及骨小梁间的平均空间距离即小梁分离度。结果髁突上区与中、下区的所有松质骨结构参数值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上区骨小梁体积分数最高(52.2%),骨小梁数目最多(1.33mm^-1),骨小梁厚度(393.48μm)和骨小梁分离度(361.59μm)最小;两侧髁突松质骨的结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内部的松质骨结构分布不均,但两侧的分布对称;用锥形束CT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髁突松质骨结构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疝(hernia)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从正常解剖位置经非正常缺损或薄弱处脱入相邻组织间隙或体腔的一种病理状态。人体许多部位均可发生疝,如腹股沟疝、脑疝、脐疝、切口疝等。疝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者较少见,且多由创伤因素引起,如眶底爆裂性骨折时眶内容物上颌窦疝以及颊部创伤时颊脂体口腔疝等。但舌下腺发生下颌下疝则实属罕见,笔者偶遇1例,现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3.
第四磨牙(the fourth molar)是位于第三磨牙远中的额外牙齿,在现代人类中非常罕见.以往文献中偶见第四磨牙的报道,多为单侧牙列发生,同侧上、下颌或同颌左、右侧均有第四磨牙发生者极为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偶遇一例全口四个象限各有一颗第四磨牙存在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其特征是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和受累器官发生良性肿瘤。颌骨纤维性病变可为TSC的表型之一,本文报道1例因下颌骨牙源性纤维瘤就诊的TSC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 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 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最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个体化模板辅助技术在颅底区恶性肿瘤永久性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的颅底区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20例。植入前行头颈部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导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预计划和模拟针道设计,然后将含有模拟针道信息的图像文件导入Mimics软件和Geomagic软件进行个体化模板数字建模,最后利用医用光敏树脂经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个体化模板。粒子植入过程中,应用个体化模板控制针的插植和粒子的植入,并CT扫描验证插植针空间位置分布。粒子植入后CT扫描进行粒子空间分布和实际剂量验证。粒子植入过程中和植入后72 h内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20例颅底区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个体化模板技术,均顺利完成了125I粒子植入。个体化模板同时具有预计划插植针道信息和患者面部特征信息,插植针定位和定向准确。125I粒子平均植入70颗(20~172颗),空间分布均匀,无移位和脱落。粒子平均活度0.7 mCi/颗(0.6~0.8 mCi/颗, 1 Ci=3.7×1010 Bq),平均D90=181.6 Gy(127.4~279.6 Gy),平均V100为98.2%(94.6%~100%),平均V150为43.2%(24.3%~52.2%),危及器官的平均受照剂量为31.6 Gy(24.6~47.3 Gy)。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个体化模板辅助颅底区永久性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方法安全可行,具有插植针定位、定向准确的特点,可明显提高治疗的精确性,避免插植操作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并评价儿少期头颈部交界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案的靶区与剂量设计。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的儿少期交界性肿瘤患者11例, 以大体肿瘤靶区外扩0.5~1.0 cm为计划靶区, 处方剂量80~120 Gy, 活度为18.5 MBq, 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术后进行随访, 记录疗效及不良反应。评析粒子植入前、后剂量学参数以及局部控制率、客观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1例儿少期患者粒子植入前、后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3~131个月, 中位时间48个月。局部控制率100%, 完全缓解率71.4%, 客观缓解率100%, 急性不良反应率81.8%。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儿少期头颈部交界瘤, 在合理的靶区及剂量设计下, 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低, 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应用手术联合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75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或部分切除,经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于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处方剂量60~120 Gy。患者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肿瘤控制及生存情况,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0%、78.8%,T1~T2患者分别为92.2%、82.0%,T3~T4患者均为82.6%。无瘤生存率为3年74.9%、5年54.3%。总生存率3年、5年分别为86.0%、79.6%,其中T1~T2患者均为91.3%,T3~T4患者分别为73.9%、59.7%。3年、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4%、76.7%,其中T1~T2患者分别为83.4%、79.6%,T3~T4患者分别为86.0%、67.8%。通过COX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年龄是影响患者局部控制的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及肿瘤部位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作为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高龄者易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分期高及肿瘤位于鼻腔、鼻窦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唾液腺癌经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后远处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影响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10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癌患者197例,总结远处转移的发生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远处转移率为14.2%(28/197),常见部位是肺(25/28,89.3%),其次是骨(5/28,17.9%)和肝(4/28,14.3%);诊断至远处转移的时间为5~168个月,平均时间(44.2±45.8)个月,中位时间64个月;远处转移至死亡的时间为0~54个月,平均时间(9.7±13.4)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90.8%,87.8%;5年分别为84.0%,81.0%。单因素分析局部区域控制情况(F=26.997,P <0.01)和组织学分型(F=1.592,P<0.01)是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T分期、术后淋巴结是否阳性、肿瘤切缘及面神经侵犯情况,与唾液腺癌远处转移无显著关系;多因素分析局部区域控制情况(F=29.332,P<0.01)是影响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局部控制率高,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时间,局部区域控制情况是影响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外放疗联合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放射性损伤的有关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头颈癌患者1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2例,均因全身疾病或局部晚期而不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常规分割外放疗,然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增量放疗。外放疗总照射剂量(total dose,DT)为50 Gy(鳞癌)或70 Gy(低分化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为60 Gy (TNM分期为Ⅰ~Ⅱ) 或80 Gy (TNM分期为Ⅲ~Ⅳ)。125I粒子活度为25.9~29.6 MBq/个。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急性放射性损伤、晚期放射性损伤、局部控制和生存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2~28个月),有1例出现软组织坏死,1例出现吞咽困难和局部大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副作用。所有病灶均在6个月内完全消退,1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远处转移,余未见复发和转移。10例患者中有7例存活。结论:外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不能根治手术头颈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