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稳心颗粒与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疗效的确切性。方法将86例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治疗组)45例与胺碘酮组(对照组)41例。治疗组:每次口服稳心颗粒9g,每日3次;对照组:每次口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连服5d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0.2g。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评定两组总有效率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率81.3%、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率75.0%;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88.0%。结论稳心颗粒具有和胺碘酮相当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经食道心脏调搏术(TEHP)是近年来日臻成熟的一项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技术。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5年3月,对临床所遇到的心律失常患,入选典型病例86例,经食道心脏调搏术予以诊断及治疗,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6-01~2017-02收治的COPD合并PH患者1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A组、B组、C组,各43例。各组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研究B组加用疏血通治疗,研究C组加用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评估各组患者肺功能、肺动脉平均压(m PAP),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研究C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4.86±1.16)%,St·George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分为(79.27±4.09)分,高于其他三组(P0.05)。研究C组治疗后m PAP为(30.15±1.88) mm Hg,低于其他三组(P0.05)。研究C组治疗后血ET-1为(51.70±7.14) ng/L,FIB为(3.51±0.37) g/L,DD为(140.35±9.67) mg/L,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研究C组治疗后血NO浓度为(40.56±3.71)μml/L,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COPD合并PH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高凝状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甘肃酒泉地区急性心肌梗塞医疗质量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酒泉市人民医院、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金塔县人民医院及玉门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43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之前的198例为对照组,以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接受治疗的239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再灌注治疗率、诊疗规范性占比及两组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溶栓、PCI及总再灌注治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研究组急性心肌梗塞诊疗规范性指标达标占比均为90.00%以上,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共有233例(97.49%)好转,6例(2.51%)死亡,对照组共有184例(91.92%)好转,14例(8.08%)死亡,研究组治疗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57,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理念通过规范诊疗模式的培训、优化诊疗工作流程、增强医护人员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关注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率,改善急性心肌梗塞诊疗规范性指标达标率,提高患者治疗后好转率,有望改善酒泉地区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1病历介绍 患,女性,25岁,因“突发间歇性晕厥及呕吐2小时,”于1997年8月19日凌晨4时以“氯喹中毒”入院。患因“皮肤病”于1997年8月18日到某院门诊皮肤科就诊,给予维生紊C及复合维生索B(常规剂量),氯喹0.25g,每日3次口服,当日中午口服氯喹0.25g,2小时后自觉全身乏力,恶心欲呕。下午8时再次服用0.25g。次日凌晨2时亲属见其出现间歇性手足及全身抽搐伴神志不清,小便失禁,急送往医院急救中心,查心电图示;长Q-T间期(长达0.58s)并间歇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当即给予阿托品1mg静脉注射。查体:P42次/分,R18次/分,BP75/50mmHg,神志尚清,心率42次/分,节律不齐,心音低钝。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及间歇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取5%葡萄糖250ml加异丙肾上腺索0.5mg静脉点滴,利多卡因、阿托品反复交替静脉注射,并静脉点滴极化液(含镁)。经上述治疗后,频发室性早搏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减少,但此时Q—T间期进一步延长至0.64s。于1997年8月19日下午5:加行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在操作中数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抽搐,经胸外心脏按压后均终止发作,并重复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为、频发室性早搏、间歇性尖端扭转性室速。在临时心脏起搏的同时,继续静脉滴注极化液及异丙肾上腺素,随之心率逐渐上升至65次/分,室性早搏减少,由频发室性早搏转为偶发室性早搏,Q—T间期由原来的0.58—0.64s缩短至0.5s,自觉症状消失。于1997年8月21日多次复查心电图示恢复正常,同时撤除临时心脏起搏器,经观察病情稳定,于8月27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常规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联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处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3.15±1.23)天,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6.62±1.72)天。2组黄疸消退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天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 L)水平降为(185.8±21.6)μmol/L,未结合胆红素(I BI L)下降为(159.4±20.4)μmol/L,观察组分别为(110.4±21.8)μmol/L,(96.4±18.7)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7天后对照组TBI L水平降为(142.6±16.2)μmol/L,I BI L下降为(96.4±14.3)μmol/L,观察组分别为(64.2±19.6)μmol/L,(57.6±17.1)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明显缩短黄疸清退时间,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