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9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53、nm2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p53、nm23基因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宫颈鳞癌组织、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p53、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nm2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4%、46.67%;在CIN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0.00%;在NE组均无表达.p5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阳性表达与在CIN、NE中的不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nm23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在NE中的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在CIN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p53、nm23基因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53蛋白的过表达是宫颈癌组织恶性变的生物学标志;检测nm23蛋白对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nm23、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正平  刘华庆 《贵州医药》2003,27(7):592-594
目的 研究nm23、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1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nm23、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nm23、p53蛋白在乳腺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74%、57.89%,在乳腺良性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50.00%、0。nm23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53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nm23、p5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组织学类型、年龄、肿块大小无关(P>0.05)。nm23与p53之间在乳腺癌中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nm23、p53基因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nm23、p53基因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组织中nm23、c-erbB-2、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nm 2 3、c erbB 2、p5 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分别检测 76例乳腺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nm 2 3、c erbB 2、p5 3基因蛋白的表达。 结果 c erbB 2、p5 3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的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nm 2 3、c erbB 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 .0 5 ,P <0 .0 1)。 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1) ,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 (P >0 .0 5 )。在乳腺癌组织中 ,nm 2 3与c erbB 2、nm 2 3与 p5 3的表达呈均负相关 (P <0 .0 1,P <0 .0 5 ) ,c erbB 2与p5 3的表达则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nm 2 3、c erbB 2、p5 3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nm 2 3、c erbB 2、p5 3基因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皮肤Pagetoid's病临床非常罕见,国内外报道少见.部分学者认为它是蕈样霉菌病(MF)中一种具有高度嗜表皮性质的特殊亚型[1],临床经过良好,组织学上表现为局限于表皮的异型淋巴细胞浸润[2].但经我们的研究发现,该病在组织学表现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为此,我们提供该3例病例的研究观察结果,供国内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并剪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吸入8%氧气和92%氮气2h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FGF治疗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组大鼠不同时点(术后d4、7、10、17、24)海马CAI区GFAP表达强度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内GFAP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术后d7达高峰:对照组、治疗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治疗组增多更明显,术后d10达高峰,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CAI、CA3区.术后d4、10、17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1.新生鼠HIBD后脑缺血易损伤区GFAP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有关;2.外源性给予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GFAP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中MVD记数为MVD为(47.9±8.7)。其中Ⅰ级、Ⅱ级和Ⅲ级膀胱癌MVD分别为(36.2±7.5)、(44.4±9.7)和(54.9±7.0);VEGF阳性率72.5%(29/40),Ⅰ级、Ⅱ级和Ⅲ级阳性率分别为43.8%(7/16)、85.7%(12/14)和100%(10/10)。正常膀胱组织MVD(13.4±7.8),VEGF表达为0%。结论MVD值和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可以作为膀胱癌诊断和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半巢式和混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联合使用IgH FR3A、FR2A、FR1家族特异性引物Mixtures(VH1、VH2、VH3)检测44例B-NHL患者、1例未分型淋巴瘤、15例T-NHL患者和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情况.结果 ①采用FR3A引物,44例B-NHL有37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检测率为84%(37/44);采用FR2A引物,有27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检测率为61% (27/44);采用FR1家族特异性引物Mixtures(VH1、VH2、VH3)与J区(JHb、JHc)引物,有34、33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检测率为77%、75% (34/44、33/44);结合FR3A、FR2A、FR1家族特异性引物Mixtures(VH1、VH2、VH3),总检测率为95%(42/44).②15例T-NHL有4例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而5例LRH未出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③1例免疫组化未分型的NHL经PCR检测后明确了分型,为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联合采用多对引物可提高检测阳性率;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对鉴别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以及T细胞淋巴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贵州医药》2006,30(3):254-256
细胞周期素(Cyclin D1)作为细胞周期重要的正性调节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clin D1蛋白表达,探讨如何合理应用形态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为日常病理诊断MCL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免疫学反应原理,通过特定的标记抗体来显示组织细胞内或细胞间相应抗原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1].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求从事开展免疫组织化学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试剂生产技术的提高、新抗体不断出现、方法学的不断完善和注重标本处理等变化有足够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