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指肠梗阻合并胆管下端梗阻既往多以外科治疗为主,本文报道一例通过内镜超声引导下顺行胆道引流术(EUS-AG)联合经胃经肝肝内胆管引流(EUS-HGS),双通道引流达到减黄保肝目的,诊疗结局良好,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超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该院经ESD切除的172例SMTs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EUS和术后病理比较,了解消化道SMTs在不同部位发病率及EUS对SMTs的诊断准确度,分析消化道不同部位SMTs的病理构成,以及EUS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平滑肌瘤以及其他良性SMTs的鉴别要点。结果 超声内镜(EUS)诊断SMTs的整体符合率为69.2%,其中食管,胃,直肠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8%,59.8%,85.7%。ESD切除的SMTs在胃内以GIST为主(54.3%),食管以平滑肌瘤为主(84.8%),直肠以神经内分泌瘤为主(85.6%)。GIST与平滑肌瘤等良性病变可通过常见发生部位,来源层次及EUS下回声特点进行鉴别。结论 消化道各部位有其好发的SMTs, EUS对消化道SMT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消化道SMTs以GIST及平滑肌瘤为主,两者的鉴别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3.
背景:肠道菌群失调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已广泛用于UC肠黏膜菌群多样性的研究,但采集肠黏膜标本前清洁肠道对T-RFLP分析黏膜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尚未明确。目的:探讨肠道清洁对T-RFLP分析UC患者肠黏膜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纳入UC患者38例,根据结肠镜检查前是否行肠道清洁将患者分为洗肠组和未洗肠组,分别于结肠镜下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组织,以T-RFLP分析肠黏膜细菌多样性。结果:聚类分析显示,洗肠组、未洗肠组菌落构成成分相似。洗肠组与未洗肠组的丰度、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洗肠组Shannon-Wiener指数较洗肠组显著增高(P0.05)。MspⅠ酶切结果显示,281 bp为未洗肠组特有优势末端限制片段(T-RF),37 bp为洗肠组特有优势T-RF。两组共有优势T-RF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显示,洗肠组490 bp T-RF较未洗肠组显著增高(P0.05),其余优势T-RF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清洁对T-RFLP分析UC肠黏膜菌群多样性总体无明显影响,但可能会造成部分罕见菌群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前内镜下治疗已成为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首选,然而对于直肠下段重度吻合口狭窄而言,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报道了1例直肠下段重度吻合口良性狭窄病例,通过黏膜切开联合蕈型覆膜金属支架及柱状球囊扩张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细胞来源的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INHL)在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方面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明确诊断的PINHL病例,分别统计B细胞来源与T细胞来源的PINHL在临床
表现、内镜表现、诊断治疗,并随访预后。结果共纳入PINHL 85 例,中位年龄52 岁,男女比例为3.05∶1,B细胞来源58 例
(68.2%),T细胞来源27例(31.8%)。T细胞淋巴瘤较B细胞淋巴瘤具有发病年龄小(32岁vs 56岁,P<0.01);发热、便血、腹泻、盗
汗多(P<0.05);病变以多部位弥漫性分布和肠镜下以溃疡及溃疡浸润性表现为主;确诊时间长(4月vs 2月,P<0.01);误诊率高
(16/27 vs 12/58,P<0.01);预后差等特点;且T细胞淋巴瘤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结论我院PINHL中,T细胞来源淋巴瘤比
例高,发病年龄更早,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总体预后差,病理分型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40(shock protein 40,HSP40)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肝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SP40 在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2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15例肝细胞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1SA)检测相应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肝细胞癌患者和1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体内血清中HSP40的含量,ELISA试剂盒购自Cusabio公司。结果 HSP40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表达量为502.07±64.53,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志愿者中表达量为105.31±27.00(P<0.02);在肝细胞癌患者中表达量为412.00±53.41,并且HSP40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比肝细胞癌患者中明显较高。结论 HSP40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与其癌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可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马双  冉文斌  孙晓滨  杨梅  刘榴  单晶   《四川医学》2022,43(4):418-420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发现胃多发息肉样肿物8+月”于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8+月前因黑便伴头晕、乏力,行胃镜检查示胃多发息肉样肿物,病理检查提示增生性息肉。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2g/L,予以“泮托拉唑、多糖铁”等治疗后症状改善,后经常有上腹饱胀感。既往反复鼻衄6年,4年前行电凝治疗后未再出血。2+年前因回盲部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家族中有两位姑妈分别患直肠癌及膀胱癌。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无脱发、皮肤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8.
9.
冉文斌  欧阳钦 《西部医学》2011,23(10):2070-2070
病例 男,34岁,因"反复腹痛、腹泻4年,加重伴发热6月"于2010年8月入院消化科。入院前长期诊断炎症性肠病,予以静脉激素及口服美沙拉嗪等治疗有效。此次腹痛、腹泻复发,就诊我院。入院查体:慢性病容,双侧腹股沟各有2~3枚约0.6cm淋巴结,梭形,质软,边界清,与周围无粘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脑组织挫伤后大鼠脑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6只,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脑挫伤模型组(8只)及人参皂苷Rg1治疗组(16只),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损伤后6h、12h、2d及6d)分别处死大鼠,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并检测脑中IGF-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挫伤模型组损伤后各时间点脑组织中IGF-1的表达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治疗组IGF-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促进脑挫伤后脑组织IGF-1的表达,促进脑组织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