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修玲玲  卫国红 《新医学》2006,37(5):330-332
1引言 糖尿病发病率迅猛上升的态势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使其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程的长短、伴随的并发症的不同等,均可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如何选用降血糖药物?使其既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又能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竭,使患者从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是临床棘手的问题.而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两大类,本文主要介绍前者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 1(ND1)基因的T3394C位点突变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随机收集 338例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及 2 6 2例正常对照组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进行突变筛查 ,DNA序列分析确认。【结果】糖尿病患者中T3394C突变者共 8例 (2 37%) ,正常对照组中只有 1例 (0 38%,P <0 0 1)。糖尿病突变患者中 4例有糖尿病家族史 ,4例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和 /或出现并发症 ,需用胰岛素治疗。【结论】ND1/T3394C突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组 ,提示这个位点突变可能是导致线粒体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型的分布 ,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RFLP等技术 ,对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VDR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VDR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有种族差异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B、A、t’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 ,原发性骨质疏松组及 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组中‘A’等位基因在股骨与高骨密度相关。【结论】本研究人群中VDR基因型尚不能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2型糖尿病(T2DM)伴冠心病(CAD)的诊断预测作用。【方法】 将98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伴CAD分为CAD组48例和无CAD组50例,测量最大cIMT以及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结果】 CAD组中最大cIMT高于无CAD组[1.30 mm (1.13,1.40) vs. 1.00 mm (0.80,1.20),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心血管风险因素校正后,最大cIMT仍与T2DM伴CAD相关(OR = 3.135,95% CI 1.501 ~ 6.549,P = 0.001),是T2DM伴CAD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最大cIMT对T2DM伴CAD的诊断切点为1.15 mm,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0%。【结论】 最大cIMT是T2DM伴CAD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较高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作为T2DM伴CAD的一个简便、无创、有效的诊断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的新亚型——线粒体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修玲玲 《新医学》1999,30(1):5-5
引言糖尿病是一组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及遗传倾向的疾病,也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现研究认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单纯只是与控制血糖有关,而且与个体基因的异质性有关,不同基因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其临床表现有差别。自1992年VandenOuweland首...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与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病程及临床特征等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测定92例1例糖尿病和5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GAD抗体。结果:1型糖尿病组总的GAD抗性率为39.1%,其中儿童1型糖尿病组,成人1型糖尿病组和成人晚发1型糖尿病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6.7%、36.8%和40.0%,组间无差异;而病程≤1a的阳性率58.8%,明显高于病程〉1a组的27.4%  相似文献   
7.
Ⅰ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伟  黄春苓  修玲玲 《广东医学》2008,29(6):945-947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76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COL1A1 Sp1位点基因型,并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间的关系。结果"s"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3·3%,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组为10%,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为7·6%,但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SS型较Ss型在腰椎有较高的骨密度(P=0·04),而不同基因型间骨转换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等位基因可能与低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状态对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腺功能状态对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修玲玲廖志红余斌杰钟飞燕梁奕铨脂蛋白(a)〔Lp(a)〕作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由于它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在体外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引起的Lp(a)代谢变...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主要与骨吸收和骨重建失衡有关。根据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基本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是药物治疗的基础;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磷酸盐、雌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为促骨形成药物;锶盐、维生素K2等兼有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的作用。特殊人群以及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要注意药物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的分布,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等技术。对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VDR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VDR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有种族差异。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B、A、t’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及2型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组中‘A’等位基因在股骨与高骨密度相关,[结论]本研究人群中VDR基因型尚不能作为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