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和预测独活-羌活-细辛治疗膝骨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独活、羌活、细辛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与CTD、NCBI等数据库获取的膝骨关节炎疾病基因靶点映射,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进行MCODE聚类分析,通过Omicshare云平台和DAVID数据库GO、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从3味药中共筛选出了36个活性成分及205个靶点,主要有山柰酚、 β-谷甾醇、芝麻脂素、异紫花前胡苷等关键成分,AKT1、ESR1、JUN、CASP3等为关键靶点,核心基因有NOS3、ESR1、COX1、NR1I2,关键的生物进程和通路有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活性氧代谢过程、AGE-RAGE通路和TNF通路。结论 独活-羌活-细辛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来治疗膝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RI测量正常成人距骨表面软骨厚度,得出正常成人距骨软骨厚度的参数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关系。  方法  选择踝关节无关节炎、无外伤史的成人100名,男、女各50名,18~60岁,行MRI检查,通过MRI测量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测量结果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男性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分别为(1.00±0.18)mm、(1.40±0.21)mm、(0.87±0.18)mm;女性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分别为(0.96±0.19)mm、(1.29±0.20)mm、(0.86±0.15)mm;男性和女性距骨前、后关节软骨面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距骨中关节面软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男性距骨中关节面平均软骨厚度大于女性;前后关节面软骨厚度无差异;男、女性身高、体重、年龄与前、中、后关节面软骨厚度均无相关性;在距骨软骨损伤时对需要修复的软骨量提供依据,在距骨解剖假体设计时加入相应软骨厚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MRI测量成人髌下脂肪垫厚度的可行性及成人髌下脂肪垫厚度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相关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时考虑保留髌下脂肪垫厚度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 019例18~80岁成人膝关节磁共振扫描的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取膝关节正中矢状面影像作为测量层面,以髌下脂肪垫前缘画一基线,取其与脂肪垫后缘最远点的距离作为测量厚度,测量结果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髌下脂肪垫平均厚度大于女性,分别为(28.08±4.64)mm和(24.58±4.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与女性年龄分别为(49.09±17.78)岁和(50.42±17.8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身高、体质量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考虑为生理性差异;男性髌下脂肪垫厚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无相关性(P> 0.05);女性髌下脂肪垫厚度与体重具有相关性(P <0.05),与年龄、身高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男性髌下脂肪垫平均厚度大于女性且与年龄、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而女性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脱细胞软骨基质(ACM)作为天然细胞支架的可行性及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对软骨细胞在ACM上的增殖及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兔耳软骨细胞原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备用。将脱细胞处理获得的ACM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电镜下观察,用CCK-8法检测支架浸提液的毒性。将软骨细胞接种至ACM中,实验组加入57.14μg/L的hIGF-1,培养7 d后于电镜下观察细胞在ACM上的增殖及黏附。结果 1)ACM疏松多孔,电镜下孔径(3.48±1.39)μm,孔隙率(90.13±2.52)%。2)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占据绝大部分支架空穴。而对照组软骨细胞增殖较缓慢,且仅有少量细胞进入材料空穴内。结论实验制备的ACM是一种可靠的天然细胞支架。且hIGF-1能促进软骨细胞在ACM上的增殖及黏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比较不同体位下按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三维模型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 收集1例48岁LDH女性患者(身高163 cm,体重53 kg)的腰椎CT图像,使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Solidwords等软件建立L4,5节段LDH患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水平位置、前屈30°、后伸10°体位下的按压手法,在施加按压力之后,观察不同体位下按压手法对椎间盘、神经根各个组织的应力、应变、位移的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L4,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分别在水平位置、前屈30°、后伸10°体位下进行按压手法时,纤维环应力大小分别为0.732、5.929、1.286 MPa,髓核应力大小分别为0.190、1.527、0.295 MPa,纤维环应变大小分别为0.097、0.922、0.424,髓核应变大小分别为0.153、1.222、0.282;椎间盘在Y方向上的整体位移距离分别为-3.707、-18.990、-4.171 mm,神经根在Y方向上的位移距离分别为+7.836、+5.341、+3.859 mm;神经根和椎间盘在Y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距离分别为11.543、24.331、8.030 mm。结论: 按压手法能使突出的椎间盘产生收缩和回纳趋势,通过增加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距离,达到减轻神经压迫症状,达到对LDH的治疗目的,其中在前屈30°时按压手法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MRI扫描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成人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半月板前后角的厚度,为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和优化人工半月板设计提供技术手段、参数。  方法  随机抽取 2020年01月至 2022年06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就诊的成年患者行单侧膝关节MRI扫描成像的影像学资料,MRI片示无膝关节水肿、半月板明显退变、半月板损伤及撕裂等的248例影像资料作为样本,其中女性137例,男性111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膝关节的矢状面MRI片。由3名资深临床医师测量膝关节内侧间室的半月板前后角厚度、膝关节外侧间室的半月板前后角厚度,并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测量结果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内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为(3.65±0.93)mm;内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为(5.25±1.17)mm;外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为(4.82±1.08)mm;外侧间半月板后角厚度为(6.89±1.03)m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内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右侧膝关节内侧间室半月板前后角厚度和外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男女性内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和内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男女性外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和外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均具有相关性(P < 0.05)。  结论  利用MRI成像技术,通过对半月板形态的测量揭示了正常成人半月板形态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有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和优化人工半月板设计,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热敷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MPS患者予中药热敷治疗,连续治疗7 d。比较治疗3、7 d疗效;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7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变化;比较男女治疗前与治疗3、7 d NRS评分变化;观察治疗3、7 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68例,脱落7例。治疗3 d总有效率83.6%(51/61),治疗7 d总有效率95.1%(58/61),治疗7 d疗效优于治疗3 d(P<0.05)。治疗3、7 d N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7 d NRS评分低于治疗3 d(P<0.05)。男女治疗前与治疗3、7 d 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热敷治疗MPS,治疗3 d后有效,治疗7 d后疗效更佳,疗效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斜扳手法对于腰椎关节滑膜嵌顿的疗效可靠,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斜扳手法治疗腰椎关节滑膜嵌顿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斜扳手法治疗腰椎关节滑膜嵌顿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为斜扳手法治疗腰椎关节滑膜嵌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腰椎关节滑膜嵌顿患者的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脊柱L4-5运动单元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左侧卧位斜扳手法的操作过程,分析斜扳手法对腰椎L4-5节段各组织结构生物力学、形态变化以及小关节接触面积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腰椎L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在施加斜扳手法前后,左侧小关节软骨应力从2.959 MPa增加到14.35 MPa,应变从0.078 34增加到0.345 1,关节软骨接触面积从20.806 2 mm2增加到94.872 7 mm2;而右侧小关节软骨应力从3.127 MPa减小到0 MPa,应变从0.081 96减小到0,关节软骨接触面从16.705 3 mm...  相似文献   
9.
<正>近指间关节(proximalinterphalangealjoint,PIPJ)骨折并脱位是手部最常见的关节损伤之一[1],大部分通过急诊牵引获得复位,少数不稳定骨折需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辅助治疗。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造成关节僵硬疼痛、不稳定、手指旋转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影响手部正常功能。因此需及早处理,以求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和关节活动度。目前陈旧性PIPJ骨折合并脱位病例还较为少见,针对性治疗方案不足。2020年5月云南省中医医院收治1例右手环指陈旧性PIPJ骨折合并脱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右侧桡骨近端和男、女桡骨近端CT三维重建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左、右侧桡骨近端和男、女桡骨近端CT三维重建测量之间有无差异.方法使用CT三维重建测量法,测量30例成人双上肢桡骨近端的数据,男、女各15例,分为左、右侧,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比较.结果 CT三维重建测量法测得的男性桡骨近端长度(40.1±3.4)mm、外侧弧长度(32.2±3.4)mm、中立位外侧弧最大垂直高度(3.0±0.7)mm、桡骨头凹深度(1.9±0.3)mm、桡骨头颈干角(165.65±3.64)°、桡骨头外侧高度(7.8±1.1)mm、桡骨头内侧高度(7.9±0.8)mm、桡骨头前侧高度(7.1±0.7)mm、桡骨头后侧高度(8.0±0.7)mm、桡骨头矢状径(19.8±1.4)mm、桡骨头冠状径(19.9±1.2)mm、桡骨颈髓腔最窄处矢状径(7.9±1.5)mm、冠状径(8.0±1.4)mm;女性桡骨近端长度(35.5±1.6)mm、外侧弧长度(29.2±1.7)mm、中立位外侧弧最大垂直高度(2.9±0.2)mm、桡骨头凹深度(1.6±0.2)mm、桡骨头颈干角(165.20±3.56)... 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