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中颅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76例颅脑外伤致颅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单独高压氧治疗和高压氧联合神经因子治疗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mNGF)。所有患者尽早行高压氧(HBO)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颅神经功能均有改善,各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mNGF联合HBO治疗颅脑外伤后颅神经损伤患者更能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发生脑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GCS评分、瞳孔、血常规、凝血功能常规、头颅CT平扫、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所有病例均为老年病人,GCS评分为5~8分,均为单侧瞳孔散大。化验结果显示血小板数量、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在正常范围。24例血肿位于脑叶,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4例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行侧脑室额角外引流术。20例术后血肿复发,病情恶化,家属选择自动出院。8例为重度残疾。结论口服血小板药物后发生的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差。如有条件,在诊疗过程中应评估血小板功能,在围手术期应输注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携带h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h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含h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用ELISA法检测h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rAd-hVEGF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ELISA检测发现转染组上清液中hVEGF蛋白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Ad-hVEGF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表达并分泌hVEGF,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过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元缺糖缺氧(OGD)模型中神经元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并过表达NGF,收取MSC蛋白,Westernblot法检测NGF的过表达效果;同时分离培养大鼠原代神经元,制备大鼠神经元OGD模型,然后将MSC培养上清液加入大鼠神经元OGD模型中,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保护性信号通路磷酸化Akt(p-Akt)表达情况。结果AdNGF腺病毒感染的MSC培养上清液可明显上调原代神经元p-Akt表达水平,过表达NGF后的MSC培养上清液可以进一步修复原代神经元损伤,抑制原代神经元凋亡。结论过表达NGF的MSC可修复神经元损伤,NGF联合MSC移植治疗神经元损伤或为临床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彭余江  李慧勇  何玺君 《浙江医学》2015,37(3):197-199,215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转染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缺血、缺氧脑损伤的Wistar 大鼠模型,同时分离培养hUC-MSCs,并将腺病毒介导的NGF转染hUC-MSCs。将转染成功后的hUC-MSCs移植入大鼠模型中,饲养4 周后采用足印分析试验、平衡木试验分别对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hUC-MSCs 分离培养成功,hUC-MSCs 可过表达NGF 蛋白。与hUC-MSCs 组比较,NGF-hUC-MSCs 组幼鼠右侧足印步态重复间距和平衡木通过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左侧足印步态重复间距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GF 联合hUC-MSCs 移植能促进实验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和并发症预防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邵波  陈钰  彭余江  陈慧慧  何玺君  段虹宇  杨鹏翔  滕灵方 《浙江医学》2015,37(18):1510-1514,152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及黄体酮干预对大鼠脑组织内 Nogo-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1)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对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 SD 大鼠 75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组和黄体酮治疗组,每组 25 只,并依据检测时间点进一步随机分为 1、3、7、14、28d 共 5 个亚组。假手术组大鼠仅切开顶部头皮去除颅 骨,模型组和黄体酮治疗组建立大鼠中度脑挫裂伤模型。黄体酮治疗组于建模成功 6h 后开始予黄体酮(10mg/kg)腹腔注射,1 次 /d,直 至动物处死。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用等量 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1 次 /d,直至动物处死。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时间点大鼠病灶周 围组织 Nogo-A、GFAP 及 IGF-1 表达水平。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中 Nogo-A、GFAP 和 IGF-1 在各时间点均有表 达,变化幅度较小。模型组各时间点脑组织 Nogo-A、GFAP 和 IGF-1 表达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 P<0.05),GFAP 在 3d 达 峰值,Nogo-A 和 IGF-1 在 7d 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28d 接近原有水平。黄体酮治疗组 GFAP 表达阳性细胞数在 3d 达峰值, Nogo-A 和 IGF-1 在 7d 达峰值;Nogo-A 和 GFAP 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均低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 P<0.05),而 IGF-1 峰值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更高,随后呈下降趋势,14d 时 IGF-1 表达阳性细胞数仍略高于模型组,直到 28d 才与假手术组无统 计学差异。 结论 黄体酮能抑制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 Nogo-A、GFAP 表达,上调 IGF-1 表达,具有减轻轴突生长抑制和抑制胶质 瘢痕屏障形成的作用,并能促进相关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能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F-κB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颅脑损伤组(n=42)。颅脑损伤组通过改良Feeney法建立颅脑损伤模型,根据伤后处死时间分为1、3、6、12及24小时、3和7天共7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每亚组随机取3只大鼠处死,取挫伤灶周围组织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测定;剩余的3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挫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TUNEL法观察脑挫伤灶周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颅脑损伤后1小时可见NF-κB蛋白明显表达,3~12小时表达逐渐加强,并于24小时达到高峰,3~7天表达稍减弱,但仍为高表达状态;NF-κB蛋白表达与MDA、SOD及GSH相关(r=0.731, r=-0.702, r=-0.674,P值均〈0.05),与细胞凋亡水平相关(r=0.720, 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凋亡等病理过程,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控制细胞凋亡,减少或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PGZ)干预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8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GZ组(n=42)及对照组(n=42),前者通过改良Feeney法建立颅脑损伤模型后立即予以腹腔注射PGZ 10 mg/kg,对照组则建立模型后予腹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kg,以后各组分别每24小时腹腔注射一次等量PGZ或0.9%氯化钠注射液,直至动物被处死,根据伤后处死时间随机分为1h、3h、6h、12h、24h、3d和7d共7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取损伤灶周围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比较挫伤灶周围脑组织中NF-κB及TNF-α蛋白表达情况,同时采用TUNEL法观察并比较脑挫伤灶周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GZ组NF-κκB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以NF-κB含量水平为自变量,TNF-α含量水平为应变量,回归方程Y(PGZ组)=-0.432+0.271X,r2=0.947(P< 0.01);Y(对照组)=-4.168+0.748X,r2=0.961(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PGZ可能通过降低NF-κB活性,控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