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螵蛸,别名乌贼骨,性微温而涩,入肝肾经,功能收敛止皿、收湿敛疮、固精止带,制酸止痛。应用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多年来,笔者应用此药为主,治疗多种疾病,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bcl—2基因反义核酸对白血病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bcl-2基因反义核酸对白血病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免疫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bc1-2基因反义寡脱氧核糖核苷酸(ASODN)和阿糖胞苷(Ara-C)对白血病K562和HL-60细胞作用和bcl-2基因表达。结果:Ara-C(10μmol/L)与bcl-2ASODN同时作用比单独用Ara-C或Ara-C与正义寡脱氧核糖核苷酸(SODN)细胞存活率显著减少(P<0001),并且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cl-2ASODN使bcl-2蛋白阳性率降低。结论:bcl-2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该基因表达,提高白血病细胞对Ara-C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水平在大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蛋白和MVD在大肠癌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表达阳性率为62.8%.MVD和VEGF表达的程度明显相关.VEGF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肿瘤位置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肝肺等远处转移及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VEGF是由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并在大肠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传统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与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该院拟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中选出34例实施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腹部无切口组。以1∶2的配对方式选择同期内年龄、性别一致,体质指数(BMI)相近的实施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种腹腔镜手术方案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附加镇痛处理情况、肠管切除长度、近远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p TNM分期。结果腹部无切口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腹部无切口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清醒时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肠管切除长度、远近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p 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无切口组随访5~8个月,平均6个月;对照组随访6~9个月,平均7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相比于传统腹腔镜手术,腹部无切口经直肠取出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术后排气时间,肿瘤根治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5.
仅尿中发现骨髓瘤细胞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极易累及肾脏 ,很多患者长时间被误诊为肾脏疾病而未得到早期诊治。我们发现了 2例被诊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患者仅尿中检出散在或成团存在的骨髓瘤细胞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2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2 2岁和 33岁。于 1995 - 0 2、19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由于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且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目前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一.本文将综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7.
半夏厚朴汤的临床应用黑龙江省桦南县中医院(154400)何志国,陈岩半夏厚朴汤出《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组成。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治疾气郁结,咽中如有异物的梅核气症。笔者在临床上也以本方加减治疗气管周围炎、冠心病、肝(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TFPI,uPA和uPAR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PAI采用发色底物法对44例恶性实体瘤(A1组)和30例急性白血病(AL,A2组)进行检测。结果 (1)A1组较正常对照组(B组)TFPI,uPA,uPAR升高。(2)A2组较B组TFPI,uPAR升高,PAI降低。(3)组间比较:合并感染组TFPI升高,出血组PAI降低,转移或复发组TFPI,uPA,uPAR和PAI均升高,1周内死亡组TFPI降低,uPA和PAR升高。结论 恶性实体瘤和急性白血病存在不尽相同的抗凝,纤溶激活状态,其指标对病情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已被证实,但有关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之间的关系还不很清楚。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中的水平。 设计:病例-对照分析。 对象:选择2006-02/2007-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5例,其中5例同意行骨髓像检查的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中度贫血,经实验室检查符合慢性病贫血;应用SLEDAI评分标准对患者活动度进行评估,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20例。以同期自愿献血的健康者2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4例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方法:所有受试者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离心后取上清液,-20℃保存待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对5例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制备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待测。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标本、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标本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其与SLEDAI积分、血沉、补体C3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降低(P < 0.01);且轻、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逐渐降低(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明显降低(P < 0.0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SLEDAI积分呈负相关(r=-0.862,P < 0.01),与疾病同期活动指标血沉呈负相关(r = -0.56,P < 0.05),与补体C3呈正相关(r=0.78,P < 0.05)。 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存在异常,并且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及转归,对判断其病情活动度及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PI和uPA等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TFPI,uPA和uPAR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PAI采用发色底物法对44例恶性实体瘤(A1组)和30例急性白血病(AL,A2组)进行检测,结果:A1组较正常对照组(B组)TFPI,uPA,uPAR升高;A2组较B组TFPI,uPAR升高,PAI降低;合并感染组TFPI升高,出血组PAI降低,转移或复发组TFPI,uPA,uPAR和PAI均升高,1周内死亡组TFPI降低,uPA和PAR升高,结论:恶性体瘤和急性白血病存在不尽相同的抗凝,纤溶激活状态,其指标对病情和预后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