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凯纷)与芬太尼配伍及单纯芬太尼用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7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芬太尼20μg/kg(A组),凯纷50mg+芬太尼10μg/kg(B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h记录生命体征、VAS评分、自控静脉镇痛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结果:术后两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VAS评分、自控静脉镇痛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凯纷与芬太尼联合用于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镇痛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最佳方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期分别行颈胸部、脊柱、上腹部、下腹部和四肢等四个部位手术患者400例实施术后静脉镇痛,每部位患者100例。每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镇痛泵配制方案Ⅰ组:芬太尼20μg/kg;Ⅱ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Ⅲ组:芬太尼10ng/kg+氟比洛芬酯1.6~2mg/kg;Ⅳ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并于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0.8~1mg/kg。各组镇痛泵均以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镇痛期间观察患者48小时内镇痛效果(VAS法)、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四个手术部位患者各组在术后镇痛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各手术部位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Ⅲ、Ⅳ组均明显优于第Ⅰ、Ⅱ组(P〈0.01),且下腹部和四肢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Ⅳ组明显优于第Ⅲ组(P〈0.05);各手术部位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第Ⅱ、Ⅲ、Ⅳ组均明显低于第1组(P〈0.05)。结论:①氟比洛芬酯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可明显增加镇痛效果,降低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②氟比洛芬酯剂量增加可明显增加各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⑧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以明显增强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变化,探索HMGB1在神经病理性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1)雄性SD大鼠(180~220)g 12只,随机均分为三组:NS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A组:鞘内注射HMGB1 1μg;B组:鞘内注射HMGB1 10μg。盲法用von Frey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1 h、1、3、7、14、21、28 d大鼠50%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2)雄性SD大鼠(180~220)g 5只,免疫荧光双标观察HMGB1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定位;(3)雄性SD大鼠(180~220)g 42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6只),SNL模型组(每时间点6只),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脊髓背角HMGB1对照及术后1、3、7、14、21、28 d的表达变化。结果:(1)大鼠脊髓鞘内注射HMGB1后诱发长时程机械性痛敏,A组在鞘内给药后7 d MWT明显下降(P<0.01),B组给药后1 h MWT即显著下降,且持续存在至少28 d;(2)免疫荧光双标显示:HMGB1主要表达于NeuN标记的神经元,而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以及OX42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几乎不表达HMGB1;(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背角HMGB1在SNL模型术后缓慢增高,7 d时增高最为显著,且持续至少28 d。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水平HMGB1的表达上调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047在大鼠神经损伤后痛觉敏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脊神经结扎(SNL)后脊髓与背根神经节CD147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内CD147 mRNA的表达.大鼠背根神经节内注射CD147过表达RNA或干涉RNA后,观察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MWT)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几乎不表达CD147,且SNL后脊髓CD147表达几乎无变化;正常大鼠背根神经节有少量CD147表达,SNL后CD147和mRNA表达均升高;大鼠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对照RNA或过表达RNA后,对照组大鼠MWT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过表达组大鼠的痛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对照RNA或干涉RNA后,对照组MWT下降,干涉RNA组痛域亦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内CD147及其mRNA表达均上调;CD147过表达可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干涉CD147 RNA表达,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5.
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麻醉(ASA)Ⅰ或Ⅱ级择期行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各组均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A组于手术开始前10min注射50mg;B组手术结束前10min注射50mg;C组手术开始前10min与手术结束前10min分别注射50mg;D组手术前后均注射生理盐水5ml。分别于患者清醒时(Oh),术后1、3、6、12、24h观察VA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0h时,4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显著性(P〉0.05);1、3h时VASD〉A、B、C;B〉A;6、12h时VAS:A、B、D〉C(P〈0.05);24h时,四组VAS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4h内使用芬太尼例数D组明显大于其他3组。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术前与术毕前分别静脉注射50mg,镇痛效果能维持至少12h,是LC后镇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