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4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采用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31例33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42~81岁,平均54.15岁.根据AO/SAIF分型:B1型2侧,B2型2侧,B3型4侧,C1型8侧,C2型12侧,C3型5侧.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疗效依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22侧,良7侧,可4侧,优良率为88%.结论 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治疗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2000年8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获得随访46例,其中伸直尺偏型25例,伸直桡偏型21例.按Garland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型2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6岁2个月(1.6~8岁).手术方式为全身静脉麻醉下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闭合复位,然后经皮穿入2~3枚克氏针固定骨折,并应用上肢石膏固定肘、腕关节于功能位.结果 本组4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3~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伸直角度为0°.平均屈曲角度为135°,无1例出现Volkmann挛缩及医源性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肘内翻畸形.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防止Volkmann挛缩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但骨折复位不良,尤其是尺偏未恢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3.
张君宇  韩为  金子开  杨坤  贺成功  代飞 《康复学报》2022,(5):401-406+418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下肢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脱落3例)和观察组(30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每晚1次;同时配合下肢康复训练,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减重步行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观察组的基础用药及下肢康复训练同对照组,予“通督调神”针法结合下肢康复训练,取百会、风府、大椎、双侧风池、印堂、双侧太阳、水沟穴,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评价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结果:2组治疗前下肢FMA、BBS、MBI、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1例12岁以下儿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8.1±2.3岁(4~12岁),胸椎结核14例,胸腰段结核9例,腰椎结核8例。术前Frankel瘫痪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1例。对仅有1个椎体部分破坏或椎体周围冷脓肿,脊柱稳定者,行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组3例;对椎体破坏较重或椎体破坏数量2个以上伴较重的后凸畸形者,行经后路前柱结核病灶清除,截骨矫形,钛网/异体或自体骨前柱支撑+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本组18例;对于结核病灶破坏椎体严重,椎体破坏3个以上,冷脓肿蔓延广泛,同时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者,行联合前后路手术,本组5例;对于冷脓肿以及脊柱结核破坏病灶较少,以严重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本组4例;对于仅有较大冷脓肿,椎体破坏轻微者,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本组1例。采用X线、三维CT扫描、MRI等影像学手段评估内固定情况、畸形矫正与丢失、植骨融合效果、邻近节段畸形发生情况以及应用VAS评分、ODI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效果。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8±11个月(12~5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提高1~2级以上,分别为C级2例,D级3例,E级26例。VAS从术前的7.6±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1.4分;ODI评分从术前的75.3±12.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2±12.4;病椎平均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56.0°±2.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35°±1.9°,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病例通过二维CT证实全部骨性融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6.1±1.1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10/31):其中后凸畸形加重3例,交界性后凸畸形5例,椎弓根切割1例,结核复发1例;并发症病例和无并发症病例比较,其平均年龄较小,病变节段数较多,病程较长。上述病例经延长固定节段和翻修手术全部治愈。结论:手术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好效果,主要并发症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以及原有固定节段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的原因和患儿的年龄、病变节段和范围、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总结中西医防治老年肌少症的相关研究,包括西药、营养支持、运动疗法、中药、针刺、推拿、八段锦等传统特色疗法,提高肌少症患者的肌力、肌量,改善步态、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蛋白合成以改善骨骼肌萎缩。营养支持及运动疗法作为老年肌少症的主要防治手段,西药治疗处于探索阶段,未被广泛推广应用。中医药治疗老年肌少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但中医药对老年肌少症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中医药价值,为肌少症提供更多及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同种异体髂骨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病例资料,严格按手术指征筛选出适合采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60例,植骨材料选择同种异体髂骨块.术后继续标准化抗结核化疗方案12 ~18个月,同时佩戴支具3~6个月;随访9~36(22.80 ±7.71)个月,定期复查CRP、ESR,监测肝肾功;观察X线、CT、MRI等影像学改变.根据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畸形矫正度数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根据Bridwell标准,骨融合时间9个月至1年,达到Ⅰ级骨性融合标准56例,Ⅱ级骨性融合标准4例.术后半年内血沉逐渐恢复,末次随访ESR均在正常范围(0~20 mm/h);术后融合节段Cobb's角丢失2.38°±1.86°.结论 在有效的抗结核化疗基础上,通过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应用同种异体髂骨块作为椎间植骨材料,可摆脱供骨区并发症困扰,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复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脱钙骨基质(DBM)对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迁移能力的体外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特殊负压灌注装置将纤维蛋白凝胶复合CTLA4溶液灌注到DBM,构建复合CTLA4的DBM,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通过植物血凝素(PHA)激活T淋巴细胞来构建免疫激活微环境。将复合CTLA4的DBM在培养基中孵育5、10、20、30、40 d,ELISA检测CTLA4的浓度,由此计算CTLA4的累积释放率。将PHA预处理的PBMCs与复合CTLA4的DBM进行Transwell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基中IL-2和IFN-γ的含量。分离BMMSCs,Transwell共培养法分析复合CTLA4的DBM对BMM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复合CTLA4的DBM结构完整有序,具有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复合材料中CTLA4在5、10、20、30、40 d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1.3%±1.9%)、(27.9%±3.7%)、(48.4%±3.6%)、(62.8%±3.8%)和(83.0%±2.5%)。与单纯的DBM相比,与复合CTLA4的DBM共培养可显著减少培养基中IL-2(P=0.0004)和IFN-γ(P=0.0007)的含量,增强BMMSCs的增殖能力(P=0.0006)和迁移能力(P=0.0004)。结论复合CTLA4的DBM在体外环境下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和增强BMMSCs迁移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植入小香猪皮下后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猪源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15头免疫功能健全的异体小香猪背侧脊柱旁左侧皮下作为实验组,对侧植入单纯的脱钙骨基质(DBM)作为对照,于术后1、2、4、8和12周抽取静脉血,并行双侧局部组织取材,组织块作低温匀浆,ELISA法检测IL-2及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IL-2及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IL-2及TNF-α水平在术后第2周开始增高,第2~4周维持高水平,8周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外周血无明显变化。结论小香猪MSCs和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异体小香猪体内引发微弱的免疫反应,同种异体MSCs可选择作为构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表达延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