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剖观察了六个年龄组162个(男90,女72)小儿 网膜和网膜孔的形态、度量和体表投影。小儿大网古缘最低本表投影随其年龄(身长)的增长而下降,网膜孔(中心点)的投影则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测量30例新生儿盲肠和阑尾的形态和位置。回盲口的形状多数(80.00±7.30%)呈不规则形。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在脐水平线下方1.51±8.95mm和腹股沟韧带中点垂线外侧1.26±10.90mm处。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20具(成尸12具、新生儿尸8具)40侧下肢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的滋养动脉。对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等滋养动脉的支数、来源、走行及进入神经的部位和形式作了观察。对成人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的滋养动脉长度和外径作了测量。总结了滋养动脉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性,讨论了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6个年龄组观测了180具小儿尸胃的形态,位置及度量。小儿胃的形态分三型,I组多为垂直位型,Ⅱ ̄Ⅳ组多为斜位型。新生儿胃的位置略低,生后逐渐上移,至Ⅵ组时,胃已升至成人的位置。小儿胃的贲门和幽门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与成人相近。胃大弯最低点体表投影,从I ̄Ⅵ组呈逐渐向挤上方移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分六个年龄组观察了180个(男98,女82)小儿肝的形态、度量、位置及体表投影.小儿肝相对较大,右叶大于左叶,下界位置较低并逐渐上移.在右锁骨中线的肋弓下一般均可触到.小儿肝重随其年龄(身高)的增长而增长,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尤以Ⅶ组小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观测了30具新生儿(男18、女12)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主要结果如下;十二指肠起始部、66.67±8.61%位于T_(12)~L_1椎体之间,终止部、80.00±7.30%位于L_1~L_2椎体之间。十二指肠形状分四型,“C”形出现率占70.00±8.37%。十二指肠长为56.01±9.30mm,与身长之比值为1:9.02±1.25倍。十二指肠各部的长度、周径与腹膜关系及空肠曲的形态等也作了观测。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腹腔脏器的表面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30例新生儿(男18、女12)腹腔表面脏器及排列、空回肠的长度和外径。腹腔表面可见主要脏器有肝(100.0%)、横结肠(100.0%)、空回肠(100.0%)、降结肠(90.0%)及乙状结肠(86.67%)等。腹腔表面脏器的排列分六型。空回肠总长度为183.88±37.81cm。空肠周径为23.06±3.47mm。回肠周径为24.83±3.49mm。空回肠在腹腔所占的位置及肠袢的排列均分六型。  相似文献   
8.
观测了30例新生儿(男18、女12)胃的形态位置,主要结果如下;胃的形状分三型;横型(16.66±6.80%),斜型(26.67±8.10%)及垂直型(56.67±9.05%)。胃的位置;位于腹上区(100.00%)、左季肋区(83.33±6.80%)及脐区(53.33±9.10%)。胃的贲门,83.33±6.80%位于T_(9~10)椎体之间,中线左侧11.63±3.21mm,剑突上方2.58±7.46mm。胃的幽门,66.67±8.60%位于L_(12)~L_1椎体之间,中线右侧2.12±5.22mm,剑突下方22.81±8.67mm。角切迹,位于中线左侧15.73±3.27mm,剑突下方22.89±8.71mm。胃大弯的最低点,位于脐上14.00±9.44mm。此外,胃大小弯的孤长、贲幽门间距及胃底的高度也作了测量。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后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臀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及其分支均从肌深面入肌,入肌点均在臀大肌前缘后方。2.在竖脊肌起点外侧缘与大转子尖连线上距大转子尖距离:臀上血管神经束上支为(105.8±29.6)mm;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为(78.6±36.8)mm。3.坐骨神经半腱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02.6±56.2)mm;坐骨神经股二头肌支最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27.1±50.5)mm;坐骨神经半膜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35.6±85.1)mm。结论:1.从大转子尖向上分离臀中肌臀小肌时不要超过大转子尖与髂嵴连线的下1/2,最安全应在1/3以内,以免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2.切断梨状肌的位置越贴近大转子越不易损伤坐骨神经,梨状肌肌腱残留长度在保证吻合的情况下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180具小儿尸(男103,女77),分六个年龄组,观测其咽的形状、位置及有关结构.咽的位置(下界)随年龄(身长)的增长而下降,咽的长度以Ⅰ~Ⅲ组小儿增长较快,咽穹不明显,咽鼓管咽口的形态Ⅰ~Ⅲ组多为裂隙形,Ⅳ~Ⅵ组多为卵圆形,腭扁桃体呈规律性增长,咽扁桃体以Ⅲ组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