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院是一个高危人群集聚的地方,猝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特别是在患者多,医务人员少的状况下,医务人员焦躁与患者不满情绪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应增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的防范意识与行为,加强重点病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制定三级警示制度,在安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三级警示制度实施后,医疗纠纷与上一年同期比较下降10%。在病人多,医务人员少的状况下,三级警示制度的实施无疑使我院加强了重点病人的管理,增强了各级医务人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与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厚度加组织等效膜(简称加膜)对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时的皮肤损伤及其修复特点。方法通过以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所拟的典型成年女子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照射,以6MeV电子线照射加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的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所拟的体表,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加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0.5cm和1.0cm厚)对电子线胸壁照射时皮肤的损伤的特点。结果在无膜及体表覆盖1.0cm组织等效膜后,6MeV电子线照射时皮肤表面的剂量提高,分别为184.7,217.8和220.4cGY;同时动物实验表明在无膜及及体表加盖0.5及1.0cm组织等效膜后,加1.0cm厚膜组的皮肤毛囊计数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最少,加盖0.5cm厚膜组次之,不加膜组皮肤毛囊计数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最多。结论在体表覆盖0.5及1.0cm厚的组织等效膜后,皮肤表面剂量提高,其放射性皮肤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3.
丛也彤  亓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0):1410-1412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的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脑膜瘤病例于术后7天、30天、3个月行增强MRI和1H-MRS检查。使用西门子novus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分析各种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在术后反应性强化组中各代谢物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残留和复发的脑膜瘤中各种代谢物术后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H-MRS与增强MRI结合能更好的提高脑膜瘤术后反应性损伤与残留及复发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均为不稳定斑块/易破斑块)、钙化斑块(稳定斑块)的分布结合血清IL-6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选用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本院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和血清IL-6的检测。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据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结果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各斑块组平均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平均血清IL-6水平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平均血清I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组IL-6水平较稳定型斑块组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而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及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无明显差别。提示,64排螺旋CT结合IL-6检测,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隐匿性或早期、微小肝转移瘤因转移灶太小而不易被常规CT、MRI或手术观察发现。CT灌注成像(CTPI)作为功能成像的一种,是基于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在评价肝脏占位性病变时,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上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收集了肝转移瘤患者22例,共34个病灶,对其灌注图像及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老年颈部肿大淋巴结对疾病分期的评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预后判定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CT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的评价有一定局限,良恶性影像还有重叠,辐射剂量较大[1]。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DSCT)提出的虚拟平扫技术可以直观表现增强期的碘分布,使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更准确,在评估病变的组织成分有独特的优势,扫描速度更快,患者的辐射剂量更低[2]。本研究我们采用 DSCT 虚拟平扫技术分析老年颈部淋巴结病变,旨在寻求新的无创判定颈部淋巴结的方法,降低辐射剂量,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对良恶性肾上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因此,寻求一种无创、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又能进行肿瘤形态学评价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和判断预后具有临床实用意义。本研究对肾上腺肿瘤的CT灌注曲线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作探讨,表明CT灌注成像用于测量组织微血管是可行的,从而寻求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上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1-4]。目前,对于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为钼靶和超声检查。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对肿瘤形态学的描述。乳腺CT灌注成像技术既能显示乳腺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又能反映其血流灌注情况,可以对乳腺癌进行准确诊断、正确分期、评估预后及监测疗效等,它是一种功能性成像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肺前缘的剂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时不同能量电子线照射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产生的肺前缘的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及分析。方法以射线选用6及9MeV电子束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对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所拟的典型成年女子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照射,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结果在无膜及体表加盖0.5及1.0cm组织等效膜后,6MeV电子线照射时肺前缘平均受照剂量呈明显递减趋势,分别为63.7,30.7和13.4cGy;9MeV电子线照射时肺前缘平均受照剂量减少,分别为173.9,101.7和86.9cGy,同样呈明显递减趋势。结论不同能量电子线照射在体表加盖相同厚度组织等效膜时,能量大的肺前缘受照剂量大;在体表加盖不同厚度的组织等效膜后,随着等效膜厚度增加肺前缘受照剂量减少。电子线能量相同,随着等效膜厚度的增加,高剂量坪区向表皮移动;可以通过增加一定厚度的等效膜来提高整个靶区治疗的剂量要求,同时肺前缘的受照剂量减少,保护了肺组织,从而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乳管造影术在乳头溢液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乳管造影术对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疾病患者,应用乳管造影术结合乳腺干板钼靶X线摄片进行术前诊断,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结果:29例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疾病经术前乳管造影术,其中26例(90%)确定了病变部位,3例(10%)不能确定病变部位;乳管内乳头状瘤乳管中断12例(75%);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不均匀扩张5例(100%),乳管扭曲和狭窄3例(60%);乳腺腺病乳管扭曲狭窄4例(100%);伴有乳腺结节征和不规则点状、斑片状钙化则是乳腺癌的典型征象(13.8%)。 结论:乳管造影术结合乳腺干板钼靶X线摄片是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疾病的术前有效诊断方法,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大致确定病变性质,有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早期乳腺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