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 PCR)方法检测出肝炎患者血清中HGV RNA,引物位于HGV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251例急慢性肝炎血清中共检出25例HGV RNA阳性,总阳性率为9.96%,其中56例非甲-戊型肝炎中要出4例阳性(7.14%),77例乙型肝炎(HB)中检出8例阳性(10.39%),118例丙型肝炎(HC)中检出13例阳性(11.17%);2株HGV广州核苷酸之间的同源性为98.0%,与非洲洲的同源性分别为81.7%和84.2%,与美国株的同源性均为91.1%。结论 广州地区肝炎患者中存在HGV感染,2株HGV广州株可能为同一基因型,且与HGV美国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作者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正常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后15例不产生抗-HBs和20例产生抗-HBs者血清的HBVDNA,同时用Abbott试剂检测血清的HBeAg。结果发现,不产生抗-HBs的15例中有6例(40%)第2次PCR扩增HBVDNA为阳性,其中3例(50%)为HBeAg阳性,产生抗-HBs者的20例其血清HBVDNA和HBeAg均为阴性。提示:常规方法漏检的低水平HBV感染可能是造成乙肝疫苗免疫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室于1986年底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下称“受体”)的方法。试验表明,本法有良好的特异性及重复性。1987年上半年对10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受体”检测发现,①慢性HBV感染血清“受体”检出率最高;②急乙肝“受体”与病情、病程有关,是诊断急乙肝现症病人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③高浓度“受体”伴随着慢活肝病人高黄疸发生率及高SGPT的出现,高浓度“受体”的慢迁肝,TTT异常及发生率高,“受体”阳性的慢性HBV重叠甲肝感染病人,多具明显病毒复制和活跃的免疫反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长期不进展HIV-1感染者HIV-1准种膜蛋白V3环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变异特点.方法 应用终点有限稀释套式PCR方法,对5例长期不进展HIV-1感染者不同时间点单个HIV-1前病毒env基因c2-v3-c3区域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用序列确证分析技术分析env基因区V3环氨基酸序列特征.结果 5例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获得的准种序列中,V3环35个氨基酸中出现多样性的位点分别有1~10个不等,同一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准种优势株序列完全一致或仅有1~2个位点不同;4例患者V3环顶端四肽为GPGR,1例患者为GPGK,同一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V3环顶端四肽一致;根据V3环11和25位氨基酸及V3环的电荷推测HIV-1辅助受体均为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论 长期不进展HIV-1感染者V3环序列存在不同程度变异,顶端四肽稳定性高,感染的HIV-1毒株可能为非合胞体诱导型毒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和分析2009年广东省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流行期间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方法 对2009年广东省首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取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病毒核酸,采用H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获得2009年广东省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大小为1710 bp,命名为A/GuangzhouSB/01/2009(H1N1)HA,GenBank登录号为GQ268003.与疫情发源地近期报告的277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比对,同源性为99.0%~99.8%;其中与美国报告的病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9.8%,与患者发病前曾到美国旅游的流行病学史一致.与25株中国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比对,同源性为72.3%~85.6%.结论 2009年广东省甲型流感暴发流行期间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同源性高,与中国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同源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并对序列进行分析。方法PCR法扩增乙型肝炎病毒全长基因,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将已测定序列的PCR扩增产物用上述方法进行再测序以评价该方法的保真性;应用进化树分析及对齐比较等方法分析HBV基因型和YMDD变异情况。结果20例标本中有18例扩增阳性并得到全长基因组序列;保真性分析表明,本法引起的人为核苷酸突变率约为1‰;序列分析表明,18例标本中有10例为基因型B、8例为基因型C;2例出现耐拉米夫定的YMDD变异,均为基因型C。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简便,可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巢式RT-PCR特异扩增HA和NA基因片段并测序鉴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技术.方法 设计两套共7条特异引物,通过巢式RT-PCR分别扩增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片段并测序,所得序列与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主要HA和NA亚型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以对结果作进一步鉴定,蛋白序列比对后分析其特征.结果 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RT-PCR扩增均分别得到442 bp和543 bp片段产物.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该4例患者HA和NA序列分别与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及NA序列聚集在一起,与季节性H1、H2、H3、人禽流感H5亚型及季节性N1、N2、人禽流感N1亚型特异分开.蛋白序列分析表明,4例患者流感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附近氨基酸序列均为PSIQSR↓GLF,不具有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特性,NA蛋白第275位氨基酸为His,未出现H275Y的耐药变异.结论 本方法能特异扩增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片段,测序后可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一步鉴定;同时,得到的序列也可用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及耐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 DNA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66,自引:4,他引:66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含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移定量PCR方法,检测了25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的血清HBVDNA含量。结量显示,慢乙肝血清HBV基因含量范围在104至1011拷贝/毫升之间;干扰素完全反应组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106.13±2.4)显著低于(P<0.01)部分反应(107.84±3.3)和无反应组(106.68±4.8),表明血清HBVDNA含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有关,而与ALT水平关系不明8显。研究结果提示定量检测HBVDNA是预测和评价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散发株的核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HEV)散发株的核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检测了8例广州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粪便中的HEVRNA,3例阳性。对阳性PCR产物的238个碱基进行了基因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报道的HEV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本地区3株HEV与缅甸株(B)、巴基斯坦株(P)、墨西哥株(M)、中国新疆株(Ch1.1)和广州血清株(G-9)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值分别为80.67%和88.60(B)、81.25%和89.20%(P)、77.45%和84.81%(M)、81.25%和89.20%(C)、97.85%和96.20%(G)。结论本组3株HEV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cccDNA水平的检测差异。方法选择20例从2007—2008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血清及肝组织进行实验分析,另取2份不含HBV感染的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作阴性对照组。将其中经或未经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处理的样本分别使用HBVc-ccDNA跨单缺口PCR和跨双缺口PCR检测。分析TaqMan探针跨单缺口PCR测定HBVcccDNA的结果,对比跨单、双缺口PCR测定结果以及不同荧光定量PCR的测定结果。分析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与HBVcccDNA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血清及肝组织经过DNase消化后的有关拷贝数显著低于未消化者。血清和肝组织跨双缺口PCR测定结果较跨单缺口PCR测定结果均显著降低。血清中的HBVDNA及cccDNA实验结果均显著低于在肝组织中的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性对照组经四种荧光定量PCR检测后均呈阴性。20例E抗原呈阳性的乙肝病人,其机体病毒载量总体趋势为血清HBVDNA的载量较肝组织更低,差异显著。结论 DNase 可有效减少 HBVcccDNA 在检测过程中的假阳性情况,经DNase处理后的跨双缺口PCR检测特异性最高。同时,血清中基本不含ccc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