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卵巢基础状态对促超排卵结局避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病人的年龄、双侧卵巢基础状态及血清基础雌二醇水平与促超排卵后卵巢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基础血清促卵泡激素<20IU/L、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不孕症病人102例、102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给予相同的促超排卵方案后,根据直径>10mm的卵泡数目将卵巢反应分为3种类型:低反应型、中反应型和高反应型。  相似文献   
3.
卡氏肺孢子虫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原虫 ,其所致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PCP)常见于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器官移植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本文报道肺癌患者PCP的感染情况的初步观察。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材料 肺癌患者 50例 ,其中男性 35例 ,女性 1 5例 ,年龄 30~ 69岁 ,术前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1 .2 病理学及PCP感染观察 快速冰冻检查肺癌的根治术大标本 ,肉眼分型后 ,分别切取肺癌肿块、癌周组织及各组淋巴结 ,石蜡包埋 ,4μm连续切片 ,分别行HE、吉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PTS)和腺癌(PTC)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腺瘤15例,腺癌1例。血钙、血清甲状旁腺素(PTH)15例高于正常。B超定位的特异性为91.7%(11/12),^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的敏感性为100%(8/8)。全部病例均行病变腺体摘除,其中10例行单侧探查,5例行双侧探查,1例PTC行同侧甲状腺叶切除和同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下旁腺较上旁腺更易受累。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在术后均得到缓解。1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慢性骨病和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应为PTA和PTC的疑诊对象,血钙、血清PTH检查是PTA和PTC可靠的定性诊断方法,B超和^99mTc—MIBI相结合可对本病获得准确的定位诊断。本病行手术治疗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上腹疼痛14例,腹部肿块12例,影像学均能发现腹部肿块但不能明确诊断。肿块平均直经10.3cm,包膜完整10例,包膜不完整9例,质地呈实性8例,呈囊实性11例。快速冰冻病理10例,6例获得确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围绕纤细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一致,异型不明显。4例证实有胰腺和血管浸润。11例免疫组化结果是: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a1抗胰蛋白酶(a1-AT)、突触素(Syn)、孕激素(PR)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雌激素(ER)、嗜铬颗粒素A(CgA)、S-100蛋白为阴性。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例胰体部肿瘤行胰腺阶段切除术。18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2-103)个月,肿瘤无复发,除1例出现营养不良外,余患者生存满意。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肠粘连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1组腹腔注射1%甲醛,实验2组注射0.5%甲醛,实验3组注射0.5%盐酸,实验4组采用Galili法制备大鼠肠粘连动物模型,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在腹腔注射1%甲醛与0.5%盐酸后均100%发生肠粘连,注射0.5%甲醛的大鼠肠粘连的发生率为87.5%,且0.5%盐酸,1%甲醛,0.5%甲醛腹腔注射法与Galili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1%甲醛,0.5%盐酸腹腔注射法分别建立了简便易行的大鼠肠粘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早期肝的发育与横隔间充质和原始心脏的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密切关系,来自原始心脏和横隔间充质的信号分子可诱导前肠内胚层细胞向肝细胞的特化,横隔间充质为肝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可促进其生长和分化。但这一诱导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利用发育第3~5周人胚标本,选择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观察早期人胚胎的发育及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以明确肝干细胞的特征和影响其增殖、分化的因素,为肝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潍坊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成都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2个月内流产的新鲜人胚胎标本20例,20min内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参照Jirasek的人胚发育分期标准,根据胚胎的长度、体节的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胚龄。 方法:选择胚龄第3-5周的标本,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抗体,单克隆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甲胎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9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兔或羊抗鼠Ⅰ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h,二氨基联苯胺显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主要观察指标: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①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3周末肝芽形成,第4周肝芽的细胞伸人横隔间充质内形成肝索,构成肝索的细胞具有与第3周末相同的形态特点。第5周时这些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有所增大,胞核嗜碱性稍减弱,胞质的嗜酸性增强,但细胞的形态仍均匀一致。第3~4周时肝索的细胞呈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反应阴性,5周时开始出现阳性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数细胞的胞质为弱阳性。第3~5周时多数肝索细胞都为甲胎蛋白和c—Met阳性,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的免疫反应沉淀物在胞核、胞质及细胞膜中均存在;c—Met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胞质亦可见较弱的阳性反应。而这些细胞为细胞角蛋白19阴性。②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发育第4周组成肝索的细胞表达c—Met,而不表达其他的因子或受体。第5周时,除了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均在肝索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l、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的免疫反应沉淀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的阳性反应在细胞核、细胞质以及细细胞膜均可见。第3-5周时,肝芽或肝索周围的心肌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呈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免疫反应阳性,阳性信号主要聚集在细胞质,少数胞核亦有阳性。 结论:①人胚胎发育的第3周末,前肠腹侧的部分内胚层细胞特化为肝干细胞。②发育第3-5周人胚肝的细胞为未分化的肝干细胞,若拟研究人胚肝干细胞,此时取材、并利用肝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可得到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对于鼠胚肝于细胞的研究,也可利用人、鼠胚龄的对应关系,推算出其肝干细胞存在的时间、从而决定取材的时间点。③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生长因子促进早期人胚肝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许多资料表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1,2].人类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肽能神经和淋巴组织.我们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神...  相似文献   
9.
1 病历简介 病人女,60岁.因颈前包块2个月,伴平卧位咳嗽入院.病人无肌无力和骨关节疼痛史,无尿痛和血尿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分离纯化人脐血MSCs;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培养液和BrdU标记的MSCs。移植后7、14、21、28 d,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MSCs在脊髓内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核因子(NF-κB)在脊髓损伤部位的表达规律。 结果 移植后28 d,MSCs移植组大鼠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14、21d,脊髓损伤区及周边均可见大量Brdu+细胞,其中BrdU+GFAP+细胞约占53.3%,BrdU+NSE+细胞约占 22.15%。相同时间点MSCs移植组HMGB1和NF-κB的阳性表达率远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脐血MSCs移植后可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并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