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细胞黏附分子CD15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现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VEGF与CD15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对骨肉瘤的作用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VEGF与骨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骨肉瘤的转移尚有争论,而CD15与肿瘤的转移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已经发生转移的骨肉瘤患者中是否存在VEGF和CD15的高表达,尚待进一步证实.有可能通过针对VEGF与CD15的研究,研发出新的临床药物,以提高高度恶性的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并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有效的评估.结论 通过对VEGF和CD15进行实验研究,很有可能找到治疗骨肉瘤的新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正>股骨粗隆下骨折占髋部骨折的10%~30%[1]。其中SeinsheimerⅤ型占髋部骨折2%~5%,占全身骨折不到1%,是髋部骨折中最难处理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的低能量损伤及年轻人的高能量损伤。由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多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下骨折占髋部骨折的10%~30%。其中SeinsheimerV型占髋部骨折2%~5%,占全身骨折不到1%,是髋部骨折中最难处理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的低能量损伤及年轻人的高能量损伤。由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多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6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
料。61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4 个月,平均15.6 个月。优良率82.0%。早期并发症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4 例;表浅感染
1 例;在获随访的病例中坐骨神经损伤15 例。晚期并发症中异位骨化3 例;骨性关节炎2 例;股骨头坏死1 例;1 例术后骨不连,
二期行植骨术;10 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认为手术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医生应根据术前骨折分
型,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和关节面的复位质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后早期、有效、合理的功能锻炼
和干预措施是防治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股骨粗隆下骨折占髋部骨折的10%~30%[1].其中Sein-sheimer V型占髋部骨折2%~5%,占全身骨折不到1%.是髋部骨折中最难处理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的低能量损伤及年轻人的高能量损伤.由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多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应用PFN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脊柱创伤骨科5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28例采用闭合复位PFN内固定术,24例采用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PFN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Harris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 PFN具有技术成熟,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日低,术后效果更好等优点,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18例Seinsheimer Ⅲ~Ⅴ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重建髓内钉联合钛缆治疗,均获得随访,全部骨性愈合,无骨不连、髋内翻畸形、cut-out现象、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总优良率88.8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46例EvansⅠ~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对Ev-ansⅠ~Ⅳ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进行比较,并计算各组隐性失血在总失血量中所占比例。结果隐性失血在总失血量中占的比例分别为:EvansⅠ型67.2%、EvansⅡ型68.03%、EvansⅢ型68.91%、EvansⅣ型70.61%。EvansⅢ、Ⅳ型与EvansⅠ、Ⅱ型相比,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较大,隐性失血量和骨折分型有一定关系,应该引起广大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联合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在重度拇外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7年6月所行拇外翻病例2123例(3865足);其中女性2082例,男性41例;年龄22~84岁,平均56.39岁。重度拇外翻病人207例(253足),其中124例(163足)采用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联合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83例(90足)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病人1916例(3612足),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联合手术组术后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HVA)(2.80±1.11)°,第1、2跖骨间角(5.68±1.62)°,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联合手术组与仅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的重度拇外翻组术后HV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疗效评定:联合手术组优84.67%,良14.52%,差0.81%。仅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的重度拇外翻组中,优79.52%,良19.82%,差1.20%。仅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的轻、中度拇外翻组中,优82.83%;良17.07%,差0.10%。结论对于重度拇外翻病例,采用拇趾近节趾骨截骨术联合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对HVA的改善要优于仅采用单一手术,且术后并发症更少,病人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细胞黏附分子CD15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的分级、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15的表达水平,并结合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设10例骨软骨瘤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骨软骨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20.0%(2/10),CD15呈阴性表达。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15的表达率分别是76.3%(29/38)和65.8%(25/38)。VEGF与病理分级无关,P=0.391;CD15与病理分级有关,P=0.028。VEGF和CD15都与转移有关,r值分别为0.612 2、0.695 7。CD15和(或)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1。CD15和VEGF均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最低,而二者均阴性表达者生存率最高。结论:VEGF和CD15是骨肉瘤转移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两者在骨肉瘤的发生和转移方面具有相互协同作用。临床上,检测VEGF和CD15的表达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