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证实肝硬化组织中存在人肝脏祖细胞(HPCs),探讨HPCs分布及激活的强度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提供HPCs向肝细胞分化的依据。对30例肝硬化及3份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对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用胆管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7)和肝星状细胞激活标志物(a平滑肌肌动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符合HPCs、中间型肝细胞以及小管样反应的细胞进行计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门静脉周围HPCs和小管样反应增殖。在肝硬化组织中,增殖的HPCs起源于肝门静脉区域,随着门静脉炎症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祖细胞标志物c-kit在人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0例肝硬化、40例肝细胞肝癌标本及3例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以及c-kit、CD45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肝硬化组织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分型和评分,分析c-kit表达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正常肝脏中c-kit染色阴性。20/30例肝硬化中发现c-kit(+)细胞,位于门脉周围区域和纤维间隔内,个别阳性细胞整合到成熟胆管,肝硬化结节中没有发现c-kit(+)细胞。19/40例HCC组织中存在c-kit (+)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之间或肿瘤结节周围分散分布。HBsAg及Anti-HBc在c-kit(+)与c-kit (-)HCC之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χ^2=5.063,P〈0.05;χ^2=6.667,P〈0.05)。c-kit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紧密相关(χ^2=10.384,P〈0.05),分化程度越低,c-kit表达越高。结论骨髓来源的肝脏祖细胞参与了部分肝硬化病变过程中的肝再生及HCC的形成和发展,c-kit表达情况对于判断HCC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脂质体包裹氯膦酸二钠剔除大鼠肝脏枯否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大鼠给予脂质体包裹的氯膦酸二钠,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计数ED1、ED2阳性细胞数目;尾静脉注射印度墨汁判断枯否细胞吞噬碳素颗粒的情况;RT-PCR检测枯否细胞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后2d大鼠肝脏吞噬碳素颗粒的枯否细胞消失,ED1、ED2阳性细胞基本消失,PCR检测不到肝脏枯否细胞受体mRNA的表达。给药后第8天ED1阳性细胞开始明显增多,至第11天其数目基本恢复正常。ED2阳性细胞至第11天开始增加,但平均每中倍视野仍仅有(4.8±1.7)个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7±2.1)个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单次注射脂质体包裹氯膦酸二钠至少在1周内能有效剔除肝脏枯否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证实肝硬化组织中存在人肝脏祖细胞(HPCs),探讨HPCs分布及激活的强度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提供HPCs向肝细胞分化的依据。方法对30例肝硬化及3份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对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用胆管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7)和肝星状细胞激活标志物(a平滑肌肌动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符合HPCs、中间型肝细胞以及小管样反应的细胞进行计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门静脉周围HPCs和小管样反应增殖。在肝硬化组织中,增殖的HPCs起源于肝门静脉区域,随着门静脉炎症程度加重,HPCs及小管样反应从肝硬化结节周围向肝实质扩散并出现中间型肝细胞增殖,其周围有显著的肝星状细胞激活。HPCs及小管样反应增殖程度随着门静脉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HPCs数目与中间型肝细胞数目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HPCs及中间型肝细胞数目存在直线正相关。结论在人肝硬化中存在祖细胞的激活,炎症反应是HPCs激活的触发因素,HPCs向肝实质内迁移并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是肝再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7.
正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大部分血管瘤很小或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1]。但巨大肝血管瘤常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早期饱胀感、凝血功能异常等伴随症状,常需手术治疗。对于直径200 mm的巨大肝血管瘤,通常因肿瘤巨大,显露空间受限,且瘤体血供丰富、张力大、包膜薄,分离时瘤体易破裂出血,巨大瘤体大多会紧邻、挤压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等大血管,切除时术中大出血风险较高[2]。巨大肝血管瘤切除时,如何安全最有效地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大肝癌手术切除术中3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218例大肝癌(>5cm)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88例采用Pringle法间断阻断全肝血流(肝门阻断组),51例行选择性的半肝血流阻断(半肝阻断组),79例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联合阻断组)。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与术后的相关指标。
  结果:3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及肝切除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半肝阻断组与联合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均明显低于肝门阻断组,且联合阻断组的输血量、输血率明显低于半肝阻断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半肝阻断组与联合阻断组第3、7天的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肝门阻断组(均P<0.05);3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肝癌切除术术中采用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而且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肝脏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中卵圆细胞增殖率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卵圆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2-乙酰胺基芴/部分肝切除(2-AAF/PH)的方法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肝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肝脏石蜡切片中卵圆细胞标志物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和增殖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共表达情况,对阳性细胞进行定量计数分析;并采用荧光双标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此过程中肝星状细胞激活和肝脏胶原沉积的情况.结果 术后第2天门静脉区开始出现少量卵圆细胞,到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此后数量逐步下降.此过程中卵圆细胞的增殖率逐步下降,从第2天的(91.3±1.6)%下降到第12天的(5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一直伴随卵圆细胞增殖并向肝实质延伸,分泌的胶原形成细胞外基质包绕小管样结构的卵圆细胞.结论 2-AAF/PH模型中卵圆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前,其增殖率已经开始逐渐下降.肝星状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外基质和多种因子严格调控卵圆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大鼠肝卵圆细胞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表达与卵圆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2-AAF/PH模型诱导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改良的胶原酶灌注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用细胞免疫荧光和电镜鉴定卵圆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卵圆细胞端粒酶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其意义.结果 采用2-AAF/PH模型成功诱导大鼠卵圆细胞增殖.分离的卵圆细胞核大,卵圆形,胞质少,呈铺路石样生长.电镜发现细胞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少且发育不成熟.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达OV-6、AFP、CK-19、albumin、c-kit.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在门静脉周围增殖的卵圆细胞核内,随着卵圆细胞逐渐向肝细胞方向分化,TERT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大鼠正常肝组织TERT mRNA表达水平最高,为LE-6卵圆细胞的2.27倍;分离的卵圆细胞TERT mRNA表达水平为LE.6卵圆细胞的1.26倍;采用2μg和4μg细胞提取物分析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随着LE-6卵圆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由24代传至40代,端粒酶活性由△A=1.05、1.15降低到△A=0.25、0.45(t=17.74,12.38,P<0.05).结论 卵圆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是卵圆细胞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